雍正是清朝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为什么名气却一般呢?

  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历史记载,雍正是一个勤奋的皇帝,雍正他每天就只休息4个小时,一年就给自己放3天假期。雍正绝对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了。雍正明明很能干,为什么声望反而一般?

image.png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这一天,胤禛出生。胤禛是皇四子,与三位哥哥相比,他心事最为沉重。皇长子胤禔头脑简单,皇二子胤礽是太子,过于一帆风顺,皇三子胤祉是皇子里学问最深的,他精于书法,连学界领袖王士禛都说他的字“方圆径寸”
“遒美妍妙”。他每天与很多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不亦快哉,压根对于储位之争没有兴趣。

  胤禛虽然对皇位感兴趣,却无法与胤礽抗衡。因为胤禛的母亲乌雅氏的父亲只是个护军参领,级别很低,她为康熙生了儿子,也只是被封为德妃。康熙的贵妃佟佳氏因为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所以由贵妃晋为皇后,康熙把胤禛给她来抚养。在佟佳氏面前,胤禛逐渐培养出了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早熟,他工于心计,擅长察言观色,一方面在康熙面前表现得很听话,另一方面又给人以一种自己很正直的印象。

  康熙二十八年,一直在抚养胤禛的佟佳氏去世,12岁的胤禛成了实质上没娘的孩子,从此一切事情只能自己来扛。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第一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这次他得了重病,召胤礽前来,不承想胤礽毫无忧戚之色,康熙很是生气和寒心,这是康熙第一次对胤礽不满。胤禛对此看在眼里,但是不动声色,此后他一如既往地跟着康熙出巡,从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尽可能地与其他皇子保持和平关系。他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与世无争的旁观者,冷眼看待一切事情,貌似超脱世外,实则见微知著,洞若观火。他绝非心如止水之人,但此时的他势单力薄,只能等待。

  康熙三十三年,按惯例,每年清明这天,皇帝带领皇子们来奉先殿举行祭祖仪式,与冬至日到天坛祭天一样,这也是皇帝要恭行的一个大礼。这些典礼都是由礼部负责,每年按照固定的程式即可,但这一年,由于索额图的参与,苗头有些不对。按照索额图的吩咐,礼部向康熙奏报时,提及把皇太子胤礽的拜褥也放在大殿的门槛之内。

  皇家祭祖时,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进入大殿内,其他任何人不得入内,现在此举则是说太子可以和皇帝一起入内。这是对康熙的试探与暗示,意思是告诉康熙,太子已经成人,可以接班了。而康熙宁可与太子矛盾公开化,也绝不可能让位,他令礼部尚书沙穆哈把太子的拜褥放在殿外。沙穆哈最头疼,他夹在康熙与太子之间,按照康熙的指示办,他就得罪了太子和索额图,今后太子登基后,岂能饶了自己?

  于是,他请求康熙允许把他在交代拜褥放在殿外一事时所说的话都记载在档案里,以便日后太子找后账时推给康熙。沙穆哈真是脑子缺根弦,康熙对此事最想淡化处理,你却要把它记载在档案,康熙怒不可遏,他下令将沙穆哈革职。胤禛对于此事一直是隔岸观火,他明白,自己没法掺和,能做的只有继续隐忍、等待。

  康熙三十五年,19岁的胤禛跟随康熙第二次御驾亲征噶尔丹,康熙命他掌管正红旗大营,可见在康熙心中,胤禛已不再是孩子了。比胤禛大的三位皇子里,皇长子胤禔智商有问题,太子胤礽自己暂时争不过,而皇三子胤祉则在康熙三十八年时犯了大错。贵妃章佳氏去世,按照清朝礼节,帝王后妃之死,百日之内不得婚嫁,不得剃发。胤祉已经22岁,对这个规矩应该了如指掌,然而他偏偏出人意料地在百日内剃发。结果一天康熙看到他头发少了,一问得知他剃发后,龙颜大怒,将胤祉的爵位由郡王降至贝勒,同时又把胤祉王府里的人或鞭打,或责罚。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康熙废太子胤礽,并明确表态胤禔不可能继承大统,于是皇八子胤禩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胤禩工于心计,功利心强,但是有时候表现太过,所以他的言行常带有一种无法掩饰的矫情色彩。相比之下,胤禛却一直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绵里藏针。

  胤禛这年已经30岁,从失去佟佳氏的庇护算起也快20年了,胤禛经受了长期的隐忍与等待,在此期间他习惯了旁观和冷静思考,并因此获得一种成熟的行事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做人风格对于做普通人而言,或许显得太假,但是对于从政而言,则是再有用不过了。此时的他有一种敏感又准确的政治嗅觉,正是这种刻意形成的对自己有利的性格为他的成功铺平道路,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自从胤礽被废,胤禛的实际人生态度由下意识的被动承受转化成有意识的主动进取与适度放开。

  胤禛表面上依旧明智地采取了低调的态度,他很明白,自己并不具备特别的优势:论嫡庶,他不如老二胤礽;论长幼,他不如老大胤禔;论学识,他不如老三胤祉;论人望,他不如老八胤禩。既然如此,胤禛决定不争,静观其变,把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闲人”,俨然一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样子。

  胤禛作秀功夫的确过人,天天写的诗词都是与世无争的内容。他在《山居偶成》中说:“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兴赊。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岁荣辱镜中花。金樽潦倒春将暮,蕙径葳蕤日又斜。闻道五湖烟景好,何缘蓑笠钓汀沙。”表明他将虚名都看作身外事,自己就喜欢垂钓江畔,毫无争权夺利之心。

  胤禛假装纵情于圆明园山水之间,他作《小园三字经》:“圆明园,真妙好。如佛地,同仙岛。青山环,绿水抱。鹤衔芝,鱼吞藻。有交梨,多火枣。种桑麻,植粳稻。阅六经,礼三宝。任春秋,随晚早。不拘束,无烦恼。奉天时,养吾老。”一派与世无争的闲情雅致。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康熙再次立胤礽为皇太子。当天,康熙册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为亲王,皇七子胤祐、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为贝子,以此来缓和众皇子与太子的矛盾。除了已经被康熙彻底否决的胤禔和胤禩与仍在圈禁中的胤祥外,其他人都被封赏。

  胤礽复立为太子,经过此番废立,胤禔和胤禩已经彻底被康熙否决,而胤禛依旧不动声色。已经成为雍亲王的胤禛把自己隐藏成一个弱者,弱者最容易博得其他人的信任与同情,儿子示弱来得到父亲的认可。在康熙的眼里,胤禛比胤禔善良,比胤礽忠孝,比胤祉听话,比胤禩老实,比胤禟聪明,比胤禵稳重。胤禛可以在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处理得既不矫情自饰又能游刃有余,他逐渐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与注意。

  此时胤禛依旧小心翼翼,因为他不想把其他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让其他人揣摩他,关注他,对他品头论足,因为他还要不动声色地为自己争取更大空间。言多语失,胤禛永远小心翼翼地说着每一句话。兄弟之间,他绝不与任何一个过热,以免今后受牵连,也绝不与任何一个过冷,以避免树敌。他的钢丝走得很好。各位皇子里最让康熙省心的就是胤禛,康熙一高兴,就把圆明园赐给胤禛作为花园。

  此后,胤禛凭借自己的审美水准,把圆明园打造成18世纪美丽的园林建筑群,也正是在花团锦簇的圆明园内,胤禛不断织造着一张大网,直到把皇帝宝座收入网中。

image.png

  在中国历史上,雍正的名声,一直比儿子乾隆,父亲康熙要差很多。就连史书提到的时候,也都是说“康乾盛世”,有意无意的把雍正给忽略了。而且提到雍正形象的时候,都会用“凶残”这样的字眼。真的雍正没本事吗?恰恰相反,在清朝时候,雍正绝对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主要干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除贪。雍正是接过康熙的手上的班,当上皇帝的。康熙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皇帝。年少除鳌拜、平三藩、跟俄国交战等等。康熙在位的时候,他也干了很多事情。但有件事,在康熙后期的时候,特别严重。那就是贪污。当时清朝官员的腐败,特别厉害。属于不给钱不办事。官员想尽办法勒索。哪怕是拨到灾民手中的钱粮,官员都敢大拿特拿。而且不是拿一点半点。假设说,从北京拨了一百公斤大米到扬州。中间经过的州、府、衙、到乡间的小吏,都得贪一笔。一百公斤的大米,运到灾民手中的时候,可能不到一斤。甚至连一斤都没有,只推脱上面的赈灾粮根本没到。官员层层盘剥,层层腐败。受苦的,只是老百姓。

  雍正在当藩王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些事情。等到当皇帝后,对这些贪腐官员,下了大力气争夺。雍正曾经下令,不管管制有多大,哪怕是皇亲国戚,遇到贪腐,也是照抓,照拿。为了能堵住贪腐的口子,雍正还推行了很多项制度。比如审查财务,严禁地方豪强跟官员勾结,等等。

  第二条:秘密立储。康熙当年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到了后来,基本整个国家都因为立太子的问题,争论不休,根本没有办法正常运转。雍正继位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推行了"秘密立储”。这种做法,在皇帝去世前,或者正式公开表态前,没有人知道谁才是皇位继承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为立储带来的问题。

  第三条:推行改革。除了除贪跟建立秘密立储这两大措施,用来稳固帝国的统治。雍正还做了另一些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比如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和摊丁入亩这两个措施。雍正能推行这两条改革成功,是很难得的。明朝万里年内,首辅张居正就曾推行过这两条制度的改革。只不过没能真正成功。

  以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来说,就是过去地主跟官员,是可以免除税收的。这是从很早就开始有的特权。有了这条特权,就会带来一个极为恶劣的影响。因为朝廷要收税,而作为做富有的地主跟官员阶层却不用纳税。缴纳税收的重担,就得由底层平民来交。遇到年景好的时候,老百姓咬咬牙,可能也就过去了。遇到年景差的时候,老百姓得挨饿,国库也收不上钱。可那些官员跟地主却依然富得流油。现在雍正的做法就是,让那些人把该缴纳的税都收上来。这样一来,既可以减轻平民百姓的重担。也可以给国库增加收入。不过,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摊丁入亩也是一条对老百姓对利的举措。摊丁入亩,其实就是废除了过去的人头税。按人头收税,中国从秦朝时候,就已经盛行。不止中国,欧洲国家也有。这种收税方法,有很大弊端。第一点,老百姓不能自由移动。因为你一走,朝廷那边就收不上税了。第二点,就是按人头收税,富有的人,不在乎这点钱。贫穷的人,收上这些税后,日子就更加过不下去了。贫富差距拉大。而摊丁入亩,实际上就是按照有多少地来收。地多的,财产多,收的税多。地少的,收的也少。这样一来,就可以缓和贫富差距。

  但推行这些制度,并没有给雍正带来好名声,反而让他得罪了不少人。而且比较可惜的是,雍正去世后,乾隆上位,为了拉拢人心,把很多被关进监狱的贪官,又都放了出来。一些人还都官复原职。所以,乾隆博得了一个“仁厚“的好名声。但这样的好名声是有害的。乾隆继位后,接手了自己父亲改革后遗产。不但没能继续推行,反而把很多措施都废置了。甚至到了后来,又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大贪官。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以乾隆为结束,正式走向没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