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身上有什么争议?康熙处于什么心态才会选择他作为继承人?
雍正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康乾盛世中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身上有存在很多争议,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1723年,清世宗登基,一改康熙王朝的宽仁,政策偏向严苛,这首先就体现在了对待兄弟上面:雍正二年,十阿哥胤被圈禁革爵;雍正四年,又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改名、下狱、除祖籍,没多久,这些人要么暴毙身亡,要么落下一身病痛。
对待同父异母的兄弟如此苛刻,对同父同母的弟弟只是稍稍好了一点:十四阿哥胤禵与胤禛同为德妃乌雅氏所生,康熙晚年对他非常倚重,被认命为征西将军,保卫国家西部和平。雍正登基以后,剥夺其兵权,并且严令他为先皇守陵,也就是变相幽禁,更甚者,母亲死前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处理兄弟遭人非议,胤禛和母亲的关系也频频流出“不和”传闻。
本来做“太后”是个顶开心的事,但这位母亲却处处较真,不接受封号、不让天子举办典礼、不移居刚装修好的寝宫,甚至扬言为老皇帝殉葬。
没到一年,太后终于跟着先皇去了,但是事发太突然,民间捕风捉影,传说“是被气死的”……
有了以上种种,让雍正整个形象于历史里变得立体:冷面无情。这也难怪电视剧《步步惊心》里,女主初到古时候给胤禛的评价是“冰块脸”,可见有多少真相都是借着玩笑点明的。
那么雍正真人是这样的吗?必须说,在康熙眼里,他的老四“暖”的很。
在查阅清宫档案时,有这么一条康熙亲书口谕,由内侍臣梁九功传递,内容经过翻译呈现如下:
“之前朕拘禁太子胤礽的时候,没有一个兄弟替他说情,只有四阿哥屡次对我担保太子,奏请从宽处理。由此可见,四阿哥心胸、气量都不凡,能够做到如此的,也只有伟人。”
康熙用到“伟人”二字。
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并没有,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兄弟在做什么: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初次被废。大阿哥一直痛陈太子过失行为,企图打的他不可翻身;八阿哥与九阿哥,十阿哥迅速抱成一团,并以大臣阿灵阿为代表,向康熙请奏立胤禩为太子;三阿哥懦弱,虽然一直置身事外,但是行为还是依附太子的,他并没有立刻求情,而是等局势稍稳,才指出太子是受到“诅咒”;剩下的阿哥,要么年纪太小了,不能参与政事,要么也三缄其口。
这么多皇帝,在太子这个既得利益者败落时,大都选择墙倒众人推和自保。唯有胤禛不一样。
单看对手足之心胸,高下立见,康熙恰恰看重这点。
胤禛此举的用意,可以有三种可能:1.他最初只是与太子交好,想要待胤礽登基,自己成个举足轻重的亲王,而太子多年后的第二次被废,使他彻底认识到,这棵大树已倒。2.猜测父亲最喜欢的品质是仁德,以退为进,目的博得帝王信任。3.真心出于手足亲情。(虽然有的人不愿意相信,但必须承认,这是可能之一)
无论出于什么心态,至少事情的结果是,康熙对他的看法已定,胤禛自己也问心无愧。
在他继承大统以后的一年,常常和人说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包括对养母孝懿仁皇后的敬爱,和对父亲信任抱以感激,于回忆录中是这样写的“朕四十年来,对待父兄至诚至孝”。
有太多学者从政策、党羽等角度解释康熙为什么传位于雍正,和为什么否定了胤禩与十四阿哥。今天,我们不谈治国的大道理,不妨从小处入手,给出另外一种理由:
康熙晚年,一众儿子里面最有竞争力的莫过于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清朝虽然不严格遵循于“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还没有“秘密立储”之前,依旧秉承个长幼有序。传位给老四,老十四可以用此理由慰藉,反之,兄长恐怕心理不是滋味。皇子之间,不同于一般兄弟,协调不好便是亲王之祸。
如果再考虑其儿子,未必会对待兄弟那么宽容。起码胤禛在康熙眼里,是绝对不会手足相残的。
可惜,事与愿违,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
有可能是做了皇帝以后的雍正心性变了,也有可能,他一直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