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建制的意义是什么?太平天国内部权力之争已经初见端倪
在永安城中,太平天国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制度,后世称之为永安建制。太平天国之后发生的内部权力之争,其实在这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抗清斗争的14年时间中,有着诸多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影响整个太平天国发展的重大事件。这中间尤其是“天京事变”的爆发,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样的情况,在于经过这场内部的大变乱后,整个太平天国虽然又顽强的坚持了数年,但是奈何大势已去,最终还是败在了清军的铁蹄之下。但是,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之际,却不能只将目光只是简单的放在“天京事变”上,实际上,太平天国的权力之争,在“永安建制”时,便已经初见端倪。
“永安建制”可以说是太平天国一次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历史片段,这是因为,在经过这次建制之后,完全的确立了太平天国此后的政治构架。可是,“永安建制”的幕后,也为日后太平天国内部的水火不容,埋下了一个伏笔。这样的情况下,主要在于洪秀全永安封王的时候,以诏旨的方式,确立了杨秀清的绝对统治地位,史料记载则为“俱受东王节制”。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在定都天京之前,能够使得太平军有统一的军政规划,以至于,金田起义后的太平军,能够得以一次又一次打破清军的围追堵截。
可是,外部的局势一旦趋于稳定,那么,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则必然会陷入白热化的地步。这样的情况,在于“拜上帝会”成立的初期,杨秀清趁洪秀全在广东,冯云山深陷大牢之际,凭借着“天父下凡”的方式,获得太平军的控制权,并且一度凌驾在了洪秀全之上。以至于,在“永安建制”后,洪秀全开始慢慢的沦为一个象征,甚至,当时清朝有很多人认为洪秀全这个人并不存在,时人有云“或云系刻木偶为人,实无其人。”由此可见,这样对于皇权的掣肘,时间一长杨秀清的存在,必然会成为洪秀全心头的一个大患。这样的看的话,“永安建制”更像是洪秀全对杨秀清的短暂妥协。
同时,不仅在洪秀全的角度,从分封的其余诸王上看的话,也能发现,这次建制实际上更像一把双刃剑。利的地方在于,这次封王举动后,使得太平天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权力中枢,这样的情况下,政令趋于一统,能够更好的应对清军的围追堵截。但是,这次封王的举动,却不经意间在太平军的内部形成了多股势力,不论是东王杨秀清,还是北王韦昌辉,无不自设府衙、僚属。
这种情况无疑是很糟糕的,因为,虽然短时间内诸王之间,能够维持相安无事的境地。可时间长后,对于权力的争夺,则成为了诸王之间,必然要面对的一个现实。因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实力永远都是最为重要的依仗。当诸王之间的实力,超出了平衡之后,彼此之间,必然会陷入争权的乱局之中。“天京事变”可以说,便是诸王之间权力失衡的一个产物。
其次,杨秀清始终都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在“永安建制”中,因为外部压力的巨大,杨秀清则以蛰伏的状态,来维持同洪秀全与诸王间的政治平衡。可当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则开始全面的挑战洪秀全的皇权。而在这中间,我们能发现,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永安建制”的结果,在这次封王中,洪秀全虽然拉拢韦昌辉、石达开来制约杨秀清,但却没有在本质上,来彻底的拆除杨秀清。以至于,日后的杨秀清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历史就是如此,当我们将视线全部放在“天京事变”上的时候,殊不知的是,在太平天国处在“永安建制”的十字路口上时,太平天国的这场权力斗争,便已经露出了端倪。以至于,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太平天国因为这场内讧,从而走向了衰败,并在这之后不久彻底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