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杯”跟海螺有什么关系?“鹦鹉杯”为什么能装下喝不完的酒?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鹦鹉杯装酒原理,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古人喝酒吃饭的量都特别地大,像在《水浒传》中,那些英雄豪杰动不动就叫店小二来“两壶好酒,五斤牛肉”,这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气魄远比现代人豪迈多了。至于像诗仙李白这样的豪放君子,更是三餐不离酒,一天不喝酒就浑身不舒服,一天不喝酒就写不出来那么豪迈的诗句。

  在李白众多的经典名句之中,有这么一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句诗里面提到了一个物品:鹦鹉杯。而在同时期的骆宾王的诗句里面同样有“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这样的句子,类似的说法在古时候历史上还有很多。

  那么,什么是“鹦鹉杯”呢?根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用银或用金镶足。”按照这样的说法,鹦鹉杯即海螺盏,鹦鹉与海螺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是在天上飞的,一个是在水里游的。其实,在众多的海螺当中,有一种螺叫做鹦鹉螺。

  可能又有人会问了,鹦鹉螺为什么会叫鹦鹉螺呢?原来,当我们观察鹦鹉螺的侧面,螺口向下,从这样的姿势看过去,螺口和螺层交接的位置上方有黑颜色延伸到螺口内,又因为螺口为弧形,恰好把黑色切割成看上去有如金刚硬物的喙,又因为鹦鹉螺螺旋生长,螺壳中间会有一个圆点,如果是深脐鹦鹉螺,则是凹陷进去的一个洞,正好看上去像鹦鹉的眼睛。

  并且,在鹦鹉螺壳上遍布着横纹,棕色黄色不等的渐变色,很像鹦鹉身上羽毛的花纹。因为这样,才被人们叫做鹦鹉螺。

  那么,这种鹦鹉螺做成的鹦鹉杯为什么能够装下很多的酒,让李白为之疯狂,让骆宾王不敢用其劝酒呢?

  1965年,在南京的象山,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个魏晋时期的古墓,通过墓志铭,专家们得知了这个古墓的主人,是一个叫做“王兴之”的东晋贵族。说起“王兴之”,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印象,但是他的侄儿王羲之和侄孙子王献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的。

  在“王兴之”的墓里面,考古学家们就发现了一只“海螺”,这只海螺高3厘米,口径达到了12厘米,从体型上看,应该是一种家用的器具。专家们将这只“海螺”送到海洋生物部门进行了鉴定,最终的结果就是鹦鹉螺,大家联想到魏晋时期,流行清谈饮酒,相信这个海螺就是传说中的鹦鹉杯了。

  这个发现让考古学家们非常地激动,因为根据很多的历史记载,说这样的“鹦鹉杯”有“酒不空”的神奇功能。于是,就有人拿着这个“鹦鹉杯”开始装水,想要看一看这种杯子到底能够装多少水进去。一番实验之后,专家们发现这个杯子果然比普通的杯子装得多,虽然装得多,但是也是有限度的,为什么古人会认为这个杯子里的酒会倒不完呢?

  原理其实也很简单,根据海洋学家介绍,在“鹦鹉螺”的内部,自然生成了很多网格,彼此又有小孔相连,当我们在装水或者酒的时候,水或者酒就会通过这些小孔进入网格。而在往外倒的时候,因为空气阻力以及小孔的原因,这些网格里面的水并不会一下子全部倒出来,而是一点点地流出来,这样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鹦鹉螺里面的水永远都倒不完一样。用这种鹦鹉螺做成的鹦鹉杯自然也有了这样的功能。

  无独有偶,除了在南京象山发现了魏晋时期的“鹦鹉杯”之外,在于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的一座唐墓里面,也发现了类似的“鹦鹉杯”,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自然界里面,很多的物品看起来非常的神奇,但是原理呢却是非常地简单。不过尽管这样,古人能够用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并且用来为自己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大家说是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