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党才引发了后续的长平之战 赵国接管上党真的错了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国和上党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赵遂发兵取上党……秦人围赵括……四十馀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史记·赵世家》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将韩国的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上党“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地势之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对于这块肥肉,秦国早已虎视眈眈,攻占野王就是在为得上党做铺垫。秦国自孝公变法开始,一步步走向强盛,再历经惠文王、武王两代的经营,至昭襄王在位时,已经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由于与秦国接壤,所以韩国挨了打还不敢哭,韩桓惠王甚至遣使至秦国谢罪,表示愿意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以求和。不战而得上党17座城,秦国自然是非常乐意的。然而韩国的上党郡最高长官、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决定投靠赵国。赵国君臣得知消息后,立刻开会商讨,结果也分成了两派。反对派认为,此时接受上党郡无疑会导致秦赵两国正面开战,机会成本太大。而支持派则认为,派大军长期作战尚且不一定能得一座城池,如今17座城池送上门来不要白不要。
在眼前的利益与未来的危险之中,赵孝成王选择了接受上党。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赵国有这一底气,秦军吓得到其他国家唯独吓不到赵国。赵国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以来,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后来又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成为了北方霸主。继任者赵惠文王在蔺相如、廉颇等人的辅佐下,延续了赵国的强盛。所以赵孝成王有两代先王留给他的大好局面,自然是不怕隔壁的秦国的。但是秦国也不是好惹的,到嘴的肥肉被赵国抢了,一场大战由此开始。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赵国君臣心知肚明,于是提前派出了大将廉颇驻军长平以待秦军。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占上党,赵军于长平接应上党百姓入赵。王龁与廉颇交战数次,秦军不仅攻占了赵军的两个据点还斩杀了4名都尉,廉颇遂决定坚守不出以待时机。廉颇身为老将,深知此时不可急于求成,然而赵国的国力经不住长期的消耗,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换将。
赵国换上了赵括、秦国也偷偷换上了白起,60万秦军和45万赵军即将迎来大决战。初出茅庐的赵括岂是白起的对手,结果赵军惨败,赵军“四十馀万皆阬之”。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也是战国历史的最后一个转折,战胜的秦国离一统天下又近了一步。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郡,如果当初赵国不与秦国抢这块肥肉,能够避免这一战吗?答案是,不能!
要知道,秦国在完成了变法之后,就在军事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在攻取巴蜀之后更是有了一统天下之心。秦国想要一统天下,就必然要与六国进行大决战,六国之中当时军力最强的赵国自然也难以幸免。也就是说,无论赵国接不接受上党,秦赵之间都必有一战。所以南宋史家胡三省就说道:“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
按照这一观点,赵国接受上党,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最佳的选择。接受了上党郡,如果打赢了秦国,那自不必多说,不仅白捡了17座城池,还可以依托上党地势有力地阻止秦国东扩。如果不接受上党,上党也会成为日后秦国攻赵的桥头堡。从战略上来看,赵国接受上党没有错,但是长平惨败让它成了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