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为什么没在《后汉书》《三国志》中留有记载?
张仲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定对张仲景并不陌生,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影响了中医界一千多年,被后人奉为经典,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却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同时期的神医华佗却“青史留名”,这是为何呢?
历史记载中的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虽然被后世尊为“医圣”,但他在历史中却是个谜一般的人物。这里提到的谜一般,并不说张仲景不是真实历史人物,而是他的相关记载实在是太少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种错觉。
虽然张仲景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在两晋的私人著述中却有提及。最早提到张仲景的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他在所著《脉经》第五卷中说“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同时期的医学家皇甫谧也提到了张仲景,“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可见张仲景确实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在西晋人看来,张仲景至少和神医华佗是齐名的。
但是其所著经典《伤寒杂病论》原稿早已散佚,直到西晋时期才由王叔和从残册中整理出《伤寒论》传于后世。而他的生平事迹则更是简单至极,王叔和在《伤寒论》卷首简单提及“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从中可知,张仲景名张机,字仲景,南阳人,曾在汉朝做过长沙太守。
关于他的事迹,也非常稀少。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张仲景曾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诊疗。当时二十多岁的张仲景为侍中王粲诊疗,说王粲到40多岁的时候眉毛会脱落,到时候不出半年就会去世。张仲景嘱咐王粲要服用他所开的“五石汤”,这样才会幸免,不过王粲认为张仲景说话不好听,所以并没有服用五石汤。
三天之后,张仲景问王粲是否服用了五石汤,王粲撒谎说服了。张仲景一看王粲的脸色就知道王粲在撒谎,于是感叹到大人为何如此轻视自己的性命呢?但王粲还是拒绝服药。等到二十年后,王粲的眉毛果然脱落,而王粲也在187天后去世,果如张仲景所言。皇甫谧对此评价到,张仲景医术之高明“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虽然历史中关于张仲景生平事迹的记载仅此而已,但他的大致形象可以勾勒出来:南阳人张机字仲景,东汉建安年间曾做过长沙太守。他在20多岁的时候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诊疗,20年后应验张仲景所言,其医术非常高超。
不过这也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张仲景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其医术又如此之高超,那为何单单行医的华佗在正史中有传记,而做过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却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为何张仲景在正史中没有记载
对此,刘知己在《史通》中对陈寿提出了质疑“当三国异朝 ,两晋殊宅 ,若元则 、仲景 ,时才重于许、洛 ,何桢 、许询 ,文雅高于扬 、豫
;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 ,广列诸传 ,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 ,过为迂阔者。”
刘知己认为张仲景的才能和地位同桓范(曹爽的智囊,曹魏大司农)一样,在许昌和洛阳非常知名,两人应该在陈寿的《三国志》中立有传记。但陈寿却没有为其立传,刘知己认为这是陈寿太过于粗心,犯下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对于刘知己就此事对陈寿的评价,我是不认可的。
陈寿写史的才能无需多言,和他同时撰写东汉、曹魏历史的有多人,但仅有陈寿所写被列为正史。比如夏侯湛所编写的《魏书》基本要完成了,当他看到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后,便觉得自己写得一塌糊涂,“便坏己书而罢”。王沈同阮籍合著《魏书》,不过时人认为其内容远远不如陈寿所写“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可见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当时最有权威性的史书,而陈寿没有为张仲景立传,自有其道理,肯定不像刘知己说的那样,是巨大的错误。简单来说,无非是两点原因。一是张仲景的功绩和地位不足以被立传,二是张仲景留存的资料太少,没办法为其立传。
1、张仲景的功绩和地位不足以在正史中立传
凡能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人物都不是泛泛之辈。张仲景被陈寿忽略,是因为在陈寿看来,张仲景还不够资格。
首先是张仲景的政绩不够资格。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如果他的政绩非常突出,陈寿自然会给为他立传,即便不单独立传,也会在写史的时候提一下他的名字。
比如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中将东汉、曹魏卓有政绩的地方郡守们合为一卷。陈寿在此卷中共为五人立传,分别是任峻、苏则、杜畿、郑浑、仓慈。在卷末,陈寿又补充到“自太祖迄于咸熙,魏郡太守陈国吴瓘、清河太守乐安任燠、京兆太守济北颜斐、弘农太守太原令狐邵、济南相鲁国孔乂,或哀矜折狱,或推诚惠爱,或治身清白,或擿奸发伏,咸为良二千石。”提及了另外五人的姓名。
在陈寿看来,以政绩来说,从曹操当权到曹魏灭亡,也只有任峻、苏则、杜畿、郑浑、仓慈这5人能以政绩突出的地方郡守身份单独立传,而吴瓘、任燠、颜斐、令狐邵、孔乂等5人只是有资格被提名罢了。而当时地方郡守前前后后当有千人之多,可见想要青史留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来说,必然没有突出的政绩,陈寿不会为其立传。
其次是张仲景的医术不够资格。张仲景闻名于后世,不是因为他做过官,而是因为他高超的医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陈寿肯定会把他列入《方技传》中,同华佗并列,不过陈寿并没有这样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提一下。当然这并不代表张仲景的医术很差,而是张仲景当时的名气不大。
医生这个行业在当时是“贱业”,社会地位很低,稍有点志向的人是不会从事这个职业的。华佗本来想出仕做官,但无奈从医,虽然他医术精湛,但他对医生这个身份并没有认同感,这是他一生的心结,同时期的张仲景想必也是差不多的心境。
而陈寿为华佗列传,除过其医术精湛外,更多的原因是华佗为当时的很多名人出诊过,对历史有一定的影响,如华佗曾为曹操、陈登、李将军等人出诊,而其死亡也和曹操有关,在当时来说是不小的历史事件。反过来看张仲景,他只为王粲诊疗过,基本对历史没有任何影响,陈寿实在没有必要为他列传。
这里再简单说说张仲景在医学界的地位。可以肯定的是,在汉末魏晋时期,张仲景的医术虽然受到认可,但他的地位并不像现在这么高,只能说是个名医。一直到宋元时期,张仲景才被称为“亚圣”,到明代称其为“仲景曰圣”,此后张仲景才被后人习称之为“医圣”。
2、张仲景留存的资料太少,不足以在正史中立传
写史必须要有丰富的资料,如果留存的资料太少,也很难为某人立传。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蜀书》时就多次提到,由于蜀汉没有史官,所以蜀汉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缺失,没有办法为其立传,只能提及一下名字而已“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这是一大遗憾。而受限于接触的史料来源有限,陈寿在编写《魏书》时也存在这种现象,所以《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
不过刘宋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接触到很多相关文献资料,并将其作为资料补充,这就极大补全了《三国志》中所缺失内容,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也是这样,尤其是汉献帝时期的历史,可以同《三国志》互为印证。
所以如果说陈寿是因为接触资料有限而忽略了张仲景的事迹,那么后世的裴松之和范晔应该会接触到很多张仲景的资料,但奇怪的是,无论是裴注还是《后汉书》,都没有收录有关张仲景的只言片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华佗,不仅在《三国志》中被陈寿单独列传,裴松之还补全了很多资料,范晔在《后汉书》中也为其立传。
这只能说明,张仲景留存的资料实在太少,甚至后人在写史的时候根本就查不到,完全不足以在正史中为其立传。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但由于张仲景在他所处的历史年代并不显名和相关资料缺失的原因,致使他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同华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