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爆发于何时?白起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白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他知晓兵法,擅长用兵和打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韩襄王在同一年去世。趁着这一机会,秦国派遣白起等人进攻韩国,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等地。众所周知,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诸侯国,韩国自然难以单独抵抗秦国的进攻,从而向三晋之一的魏国求救。面对秦国这一共同的敌人,魏国自然不会作壁上观,于是命大将公孙喜(又名犀武)点齐人马,前去助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役中,不仅韩国、魏国出动了精锐力量,对于同样遭受秦国蚕食的东周国,也派出兵马加入到韩国、魏国的联军中。对于韩、魏、东周三国,一共派出了24万大军,以此和秦国白起一较高下,这就是“伊阙之战”的起因和历史背景。

  一

  首先,《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中记载:“韩、魏向率,兴兵甚众,即可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大军来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以此和韩、魏、东周三国的24万联军展开对峙。此战,白起指挥的秦军数量,只有10多万人,也即不到对方兵力的一半。

  那么,问题来了,秦和韩、魏、东周,为什么要选择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展开决战呢?这是因为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并且,东周国也在洛阳一带,所以这才跟随韩魏两国来对战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长的秦国,自然不会满足于偏居一隅。当然,对于韩国等山东六国,同样不愿意秦国的大军在中原之地所向披靡。

  二

image.png

  基于此,在笔者看来,就伊阙之战来说,可以说是秦军东出中原的开端,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对于白起来说,在这场战役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如果白起没有开好这个头,那么秦国之后的进攻,无疑会存在更大的压力。当然,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在兵力处于劣势的背景下,并没有脑子一热就和韩、魏、东周三国的联军展开决战。

  在对峙的过程中,白起先是仔细观察了对方的情况,并获得了一个关键的信息,也即韩国和魏国大军的主帅貌合神离,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至于东周国的士兵,更是没有什么战斗力,也即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所以,伊阙之战的关键,就是对韩国和魏国的大军各个击破。

  三

  《史记白起列传》中记载:“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在伊阙之战中,白起最终斩杀了韩、魏、东周三国的24万大军。那么,问题来了,白起是怎么以少胜多,取得这一战绩呢?

  对此,根据史料记载,在发现韩国和魏国大军貌合神离的情况后,白起决定用少量疑兵来拖住韩国大军,然后调集主力绕到魏国大军的后方,以此成功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魏国和韩国可以通力协作的话,完全可以抵御白起的进攻。但是,在得知魏国大军遭到袭击的背景下,韩国大军的第一反应就是撤退,而不是支援友军。就这样,两只溃败的敌军,基本上被白起全部歼灭了。

image.png

  四

  最后,在韩国、魏国大军被歼灭后,东周国的士兵自然更是无心应战。在此基础上,白起不仅歼灭了24万大军,还趁势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前面已经提到,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歼灭24万三国联军,重创魏国、韩国固然重要,但是,伊阙之战的战略目标,还是占据伊阙,打开秦军东出中原的通道。对此,白起无疑很好的完成了秦国在伊阙之战中的战略目标。

  作为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奠定了他在秦国武将中的地位。换而言之,如果没有伊阙之战的大放光彩,秦昭襄王自然不会在华阳之战、长平之战、鄢郢之战等重要战役中继续重用白起了。打个比方,长平之战是赵括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赵括能够打赢长平之战,那么他无疑会更多的表现机会。相对于赵括,白起显然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以此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书写了战神的传奇。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