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绘画对文化艺术发展有什么影响?宋元时期的佚名画作分析!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佚名绘画对文化艺术发展有什么影响?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一般所谓的“佚名绘画”,是指画面没有署名提拔和落款、而且也无法确认作者的真实姓名的绘画作品。中国佚名画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前后,没有署名落款也各有原由。

  比如在元朝以前,皇宫专职画师们的画作大多都不署名;又比如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家中,因为身世特殊或者作品有特别情由的,也多不留名款;至于众多的民间画师们的作品,则经常不留名款以为他用。当然,也有的藏家在作品过手或收藏的时候,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名款遗失。

  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佚名绘画对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并且承载了“潜移默化成教化,春风化雨助人伦”的思想行为引领功能,起到了净心怡情以及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教化作用。

  一、佚名画非拙劣之作,出于人们对生活纪实的需要,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画技精湛的写实派佚名画作

  在人类对绘画艺术的多种需求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用于记录生活。就内容来说,宋元时期的佚名画很多都是记录生活中的场景和事物的。

  隋唐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些为绘画艺术走入民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而到北宋时期,工商业高度发达,大量“文人闲士”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运而生,艺术进一步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文人墨客不再局限于“院体”的范畴,他们开始聚焦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的细微之处,从题材、画工、内容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巅峰,民间绘画活动日渐活跃,绘画成为了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佚名在当时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佚名画虽为无名之作,却并不代表画工不精、意境肤浅。例如宋代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金明池争标图》,就充分体现出了佚名画家们的高超绘画水准。

  此图描写了在北宋京城汴京金明池开展水戏争标活动的整体场景。画面以苑墙分割构图,画面中心的水池中建有十字平台,台上建有圆形殿宇,用拱桥连接通达左侧建筑群。左侧建筑群依次为彩楼、水殿、牌楼等,牌楼上的额书“琼林苑”清晰可见。水池四周绿树掩映,凉亭、船坞、殿阁、楼房等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水中的大龙船上楼阙华美,船上的人物活动清晰可见。大龙船两旁各有五艘小龙舟,舟上众人划桨,一人举旗,动作紧张而有序。水池周边水域里还有几只小船或传递讯息或服务补给穿插其间。

  画面左侧和下方的围墙附件,人群相对集中、场面熙来攘往,热闹非凡。整幅画面上大约有一千余人分布其间,每个人物都像蚂蚁一样微小,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物与环境及自身的比例合理、动态各有不同,表情生动,展现出佚名画工高超的绘画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画面左侧的粉墙上有楷书“张择端呈进”五字款。后人揣测有可能是张择端的早期作品,亦或是是南宋画工的的摹本。无论如何,从这幅暂定为佚名画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宋元时期政治的开明与经济的发展为绘画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极大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

  二、随着画技的发展、画派的丰富,佚名画中也愈发不乏韵味深远、寓意深厚的“意识流”佳作

  早期的绘画,特别是院体画,画工精细、比例精准、所绘景物臻于写实,多有古板套路、一丝不苟的严谨之风。而在宋元时期的佚名画作则不再拘泥于这种风格,他们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样,在画风、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更加崇尚“师造化”这种自然之美,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表达向往自由、浑然天成的趣味性。

  例如大概南宋时期的佚名画——《枇杷山鸟图页》,其画面简洁明了,内容描绘的是江南地区的五月份前后,正是枇杷果成熟的季节,果实的香甜气息诱来一只绣眼鸟,只见它瞪着眼睛、翘着尾巴、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眼前的批把果,神情动态非常生动有趣。

  弯曲的枇杷枝使人感觉到好像这枝条随着小鸟的动作而在颤动不停,画面设计动静结合,妙趣横生。画面中绣眼鸟的羽毛无论是层叠繁复的晕染还是工细灵活的雕琢,都极尽地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

  画家用土黄、金黄、赭色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成熟后的枇杷果外形丰满、果肉甜美。对枇杷叶的重彩式描绘,色彩艳丽、笔法工细,不仅造型自然舒展而且对叶面虫蛀的残缺痕迹也勾描晕染得纤毫毕现,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平。

  “枇杷小鸟”这本是江南人家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小场景,但是,如果我们沿着绣眼鸟的目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小鸟盯着的并不是批把果,而是果子上的一只小蚂蚁。而这一只比起小鸟简单到极致的小蚂蚁却使画面的趣味性陡然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把“绘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正所谓“好画无名”,从宗教绘画中的佳作看宋元时期佚名绘画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宗教之于中国古时候的皇权统治者而言,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元代的统治者们忙于对外扩张,而其本土教派——萨满教的排外思想非常淡薄,因此朝廷对宗教大都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基本上只要这些宗教不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就任其自由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各种宗教在元代极大地发展起来,宗教的繁盛成为元代统治的一种特色。

  随着宗教的兴盛,一起兴旺起来的还有宗教绘画。宗教绘画特别是宗教壁画中佚名画极为常见,绝大多数作品,作者至今无从考究。这些湮没在璀璨技艺背后的暗影,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也许就是“民间艺人”。原因多为宗教聘请画工或者慈善者所为,极少会将自己的名款班列于神佛造像之侧,大概的心理一是不敬、二是自谦吧。

  其中最为璀璨的艺术的瑰宝非“永乐宫壁画”莫属。永乐宫壁画现存共有1000平方米,满布在三座大殿内。壁画包含的题材非常丰富,内容主要是道教感召人心、揭示教义和宣传教义。其佚名画家的画技极为高超,他(他们)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寺观壁画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

  三殿之中的纯阳殿、重阳殿内主要以连环画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吕洞宾和王重阳的故事。各式各样的动态跃然壁上,妙趣横生地展示了元朝平民百姓梳妆装扮、做饭烹茶、耕种渔猎、私塾闲谈、医疗服务;世族贵胄、皇亲国戚的开道鸣锣、宫中朝拜、君臣答理;道士设坛、念经等的生活场景。

  壁画中,朴实勤劳的百姓、饥肠辘辘的灾民、神情呆滞的杂役走卒与肥头大耳的王公贵胄、宦官权臣们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映射出社会的现实与无奈。

  永乐宫壁画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在三清殿内的壁画《朝元图》。它不单单是中国古时候壁画和绘画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而且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史诗级巨作。三清殿内的西、北、东三壁上,绘满了近1.5米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画面连成一气,表现的是各路神仙朝拜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的情景,气氛神圣而庄严。

  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每个神佛都造型生动,以流畅的线条,造就了随风飘扬的仙风道骨之美感。生动的造型再配以青绿基调的绚烂色彩使整幅作品的形与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感人至深。

  无论何种宗教,其立教的根本(教义)就是控制、同化人们的思想,以此达到使人信教、入教、传教以及光大教派的目的。《朝元图》的“教化”寓意在于暗比社会各界都要以最高的仙佛(皇权)马首是瞻,听从最高统治者的命令,服从其管理。这种宗教教义中的感召和教化力量为皇权统治者所看重和利用,也因此被宋元时期统治者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与支持。

  自古以来,中国佚名的绘画作品数量庞大,很多的佚名画的作者学识渊博、技艺精湛、文采斐然,但是因为没有名垂史册,所以他们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忽略和轻视。其中宋元时期的力作佳品最为众多,例如《二郎搜山图》、《红梅孔雀图》、《高士会棋图》、《溪芦野鸭图》等等。

  此时期的佚名绘画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卷轴画、壁画、版画、年画、插图等;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从花鸟草虫、山川河流到市井风俗人物;宗教宣教感召之作繁多;甚至也不乏私藏房事秘笈等等。

  细品中国传统绘画中这些佚名绘画作品,能够从中感受到“名不留史”的画工们对民俗生活的留心观察与深切的体验感悟,以及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审美情趣。佚名绘画作品犹如反映广大民众喜好趣味的一面镜子,为我们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更为直观的重要史料。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