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东吴双方的兵力是多少?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三大战役之一。 感兴趣的读者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夷陵之战,《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是这样的,刘备兴兵七十五万,大举伐吴,吴国只派出陆逊率区区五万人抵挡。这是由于罗贯中是尊刘抑曹的角度进行创作的,然而现在看来其实这是个败笔,75万对5万都没打赢,不是有损刘备形象吗?其实夷陵之战陆逊根本不是以少胜多,他的兵力比刘备还多。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并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赤壁两大战役是毫无疑问的以少胜多,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下,人们好像也就顺利成章地接受了夷陵之战也是以少胜多,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想知道夷陵之战刘备到底有多少兵马,还是需要从《三国志》中寻找答案。

image.png

  《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这段记载说的是刘禅投降时派人送给邓艾的民簿,我们可以看到蜀国的一些数字:户口28万,人口94万,将士十万二千,官吏4万。也就是说蜀国全部兵力也就只有10万人,哪可能有75万?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二十万人能出三万人左右的军队,差不多六至七个人养一个兵,这个比例不算高,因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补给容易。农耕民族来说,大致要十几个人才能养一个兵,不种地国家都会崩溃。所以蜀汉百万人口最多也就养八万至十万兵力,曹魏四百五十万人口或许会出三十至四十万兵力,而江东两百万左右人口也能出十五万至二十万的兵力。就这个比例来说,刘备能动员的兵力最多不超过10万人。

  《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陆议就是陆逊,这段记载表明刘备的总兵力为8万,但是全军覆没,刘备“仅以身免”。

  而在《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段记载是说,刘备进军到秭归时兵力为4万人,孙权给曹丕上书求援(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孙权向曹丕称臣)。《资治通鉴》中记载“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这两处记载相印证,能够说明:刘备在秭归的兵力为4万人。

  如此一来就有问题了,刘备到底是8万人还是4万人呢,好像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我们知道夷陵之战刘备是从巫山顺三峡而下的,所以入峡的蜀军确实有8万,但是因为沿途留守和防备曹魏偷袭,所以当刘备进军到秭归的时候,兵力只有4万人了,陆逊迎敌于秭归以东,此时刘备战线长达二三百里,所以在夷陵前线,刘备的兵力只有4万人。

image.png

  相较于刘备,陆逊的兵力倒是非常明确,和《三国演义》里描写的一样是五万人。《三国志·陆逊传》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而陆逊一直是在战略性的诱敌深入,所以不存在分兵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东吴前线的总兵力为5万。

  因此在夷陵(猇亭)前线,陆逊兵力为5万人,刘备兵力为4万人。而且其实东吴方面还有二线、三线后续部队,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屯公安为第二线,孙权亲自带大军屯武昌。这和赤壁之战时一样,周瑜领兵3万在前线,而孙权统大军屯驻柴桑。这一方面说明孙权持重,另一方面也是他猜疑的表现。而蜀军只有赵云留守江州,所以综合兵力来讲,吴国其实也多于蜀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