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曹丕到底在做什么 曹丕为什么不趁火打劫而是隔岸观火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的曹丕,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21年,汉昭烈帝刘备率领约五万大军东征孙吴,一时间,长江南岸烽烟再起。

  蜀吴两国之间即将爆发大战,北边的曹魏在干什么呢?

  此时曹操已死,世子曹丕继位并逼迫汉献帝禅位于自己,正式登基称帝,史称魏文帝。

  称帝之后的曹丕并未选择趁火打劫孙吴,而是隔岸观火,这令人感到非常奇怪。

image.png

  曹丕为什么不愿意趁火打劫呢?并不是因为曹魏君臣没想到。据刘晔分析,趁火打劫是一个不错的决定。

  八月,孙权遭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朝臣皆贺,刘晔独曰:“.....吴、蜀各保一州,阴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日矣。吴亡则蜀弧,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但曹丕思来想去,还是否决了刘晔的提议。

  从正常意义上讲,曹丕如果趁火打劫,最有可能出现的的结果就是:孙权一看曹丕趁火打劫,立刻选择向刘备认怂,赶紧派使者求和,然后把不久前吃下去的荆州吐出来。

  而刘备呢,一看孙权服软,又担心鹬蚌相争,有可能会让曹丕渔翁得利,也会吃下眼前的利益,继而与孙权恢复友好关系。

  事实上,这种事情早就发生过。当年孙权和刘备争夺荆州,刘备一开始也是各种不服,蜀吴两家陈兵列阵,大战一触即发。

  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遂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

  但在这个关口,曹操率军攻打汉中,刘备立刻与孙权和谈,并把一部分荆州割给了孙权。

  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曹丕为什么不采纳刘晔的建议?就是担心重演他爹曹操的故事:自己刚一出兵,蜀吴两家立刻和谈,这种仗有什么好打的?

image.png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备之所以敢大呼小叫地进攻东吴,就是在等待这种机会出现。等孙权面对曹刘两面夹击时,主动和刘备求和。

  关羽被孙权偷袭的时候,刘备为什么不积极救援呢?不是鞭长莫及,而是不敢救。因为当时的刘备正在对付曹操,他岂敢与曹孙两家同时开战呢?

  说白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与孙权决一雌雄,而是想借曹丕之手敲诈孙权,把荆州夺回来。

  这种说法有证据吗?有。

  刘备东征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山区。换言之,刘备是在对自己有利的地形摆好架势,然后做出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孙权你丫等着,我马上来收拾你!

  如果刘备真打算与孙权决一雌雄,他就是再谨慎,也只会稳扎稳打。可结合刘备的表现来看,他一直在稳扎,却从来不稳打,因为他根本不打。

  也许有人会疑惑:刘备东征之后,孙权一再向刘备表示愿意和谈,可刘备却置之不理,这是什么道理呢?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孙权表示和谈的诚意不足。

  孙权是怎么求和的?按照史书的说法,孙权一再拿关羽说事,让刘备不要因为关羽而做出这种幼稚的事,可刘备就是不听。

  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南郡太守诸葛瑾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汉主不听。

  很多人说这证明刘备对关羽的感情深,铁了心要为关羽报仇。

  实际上,刘备对关羽的感情深自然不假,但刘备此番出兵,跟关羽的关系其实不太大。刘备之所以不愿意与孙权和谈,是因为孙权说来说去都在刻意回避一个事实:荆州。

  如果刘备和孙权能够面对面谈,刘备肯定会单刀直入地问他:“荆州问题怎么解决?”

  如果刘备屯兵山区,爪牙舞爪地吓唬孙权,没准曹丕一出兵,孙权就会立刻交还荆州部分地区,甚至是全部地区。

  这样一来,刘备占便宜,孙权吃亏,曹丕面对蜀吴联军,自然只能灰溜溜地撤军。

  从这个角度来看,曹丕怎么可能趁火打劫呢?

image.png

  在当时的曹魏还有一种说法,提议者为王朗,他建议曹丕坐山观虎斗,然后找机会出手。

  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明面上坐山观虎斗,暗地里跟着刘备一起威胁孙权,命他上书称臣,否则就联合刘备一起打他。

  这也是孙权最害怕的事,如果曹魏利令智昏直接出兵,那自然只能割肉求和。如果曹魏出面威胁,孙权也必须妥协。

  基于这种考虑,孙权对曹丕那是极尽示好之能:称臣可以,要贡品也行,要人质我也愿意。

  刑贞至吴,吴人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当受魏封,吴王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于吴。…吴王曰:“方有事于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且彼在谅暗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

  又今与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复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

  在这种背景下,曹丕不断勒索孙权,孙权也不断上贡,双方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刘备则继续在山区爪牙舞爪。

image.png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打劫东吴不现实,那么曹魏为什么不打劫蜀汉呢?

  关于这一点,刘晔也早就说过,打劫蜀汉没机会,因为蜀汉是进攻方,我们打劫他,刘备就会撤军,孙权不一定会出兵追击。

  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而且刘备此时撤军,绝不是败退,因为刘备一直在稳扎,却没有稳打。

  这样一来,曹魏打劫蜀汉的结果,只能是给孙吴解套,什么好处也捞不着。

  对于蜀吴两家而言,无论他们之间有多大的仇恨,都不会丧失理智地全力攻击对方,因为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敌人窥伺。

  夷陵之战结束后,陆逊本有机会追击刘备,可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曹丕随时可能从东线进攻孙吴。

  汉主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吴王以问陆逊。逊与朱然、骆统上言曰:“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image.png

  从国际层面上讲,曹丕有不趁火打劫的客观理由;从曹魏本国来看,曹丕如此选择也是利大于弊。

  此时,曹丕刚登基没多久,并不具备曹操的权威,急需巩固内政。在这种背景下,曹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如何坐稳皇位”展开。

  如果趁火打劫可以大概率收获颇丰,那曹丕一定会出兵,可由于刘备和孙权都是老狐狸,曹丕很难从他们手上捞便宜,自然不愿意把精力放在这方面了。

image.png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