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真的只是侥幸脱险吗?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一仗刘备败得很惨,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胜败转折来得非常突然,大败发生时刘备本人还在夷陵城外,此地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而蜀汉东部最重要的基地是江州,即今重庆市。这就意味着,随着蜀军的全线溃败,刘备本人已处于险境之中。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夷陵并无陵,西汉时在此设夷陵县,人们一直称其为夷陵,素有“三峡门户”之称。关于其名的来历,宋代欧阳修曾任夷陵县令,他在《至喜堂记》中解释:“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总之,这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地方,崇山峻岭,山高水急,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死地。不过,刘备最终还是侥幸脱险了,很多人认为帮助刘备脱离险地的是他帐下的一支神秘部队,即白毦兵,号称汉末三国“五大王牌”之一。有人认为这支几百人的精锐部队抵挡住了孙吴几万人的进攻,刘备才得以生还。
白毦兵现在名气很大,但就史书记载来说,提到他们的只有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一封信,诸葛亮在信中说:“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这里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是说白毦兵的指挥官是陈到;二是说白毦兵是刘备帐下的部队,也就是近卫军;三是说白毦兵是从西南少数民族中选拔出来的一支部队。但是,夷陵之战中几百名白毦兵抵挡孙吴几万人马的说法,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孙子兵法》说“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这一年农历六月是闰月,正是夏末,长江中游一带气候干燥,有时还会刮起大风,这些都利于火攻。刘备指挥蜀军夹山筑营,地势狭促,陆逊果断发起了火攻,蜀军施救困难,各地兵营同时燃起大火。算起来这已是十几年来长江上燃起的第二把著名大火了。所以,就兵法而言,不必非得有多少创新,那些好使的招数照搬照学就行。
吴军趁势发起全面攻击,蜀军被连破四十多座营寨,蜀将张南、冯习及助战的胡王沙摩柯等战死,杜路、刘宁等被迫投降。慌乱中,刘备逃出兵营,退入附近的马鞍山,赶紧部署兵力自卫。现在,全国叫马鞍山的地方有二十多处,此马鞍山不在安徽省境内,而在湖北省宜昌市西南。山外,除陆逊督本部猛攻外,韩当、朱然、诸葛瑾等也同时督率所部进击,蜀军士气瓦解。
在马鞍山,刘备知道敌人一旦完成合围自己就无路可逃了,于是连夜突围。逃至上夔道,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支吴军拦截,带队的将领,是不久前被刘备率领的蜀军围困于夷道的25岁年轻小将孙桓。刘备当年去过京口,在那时见过孙桓,那时孙桓还只有十几岁。刘备是孙权的亲妹夫,孙桓是孙权的亲侄子,孙桓当初见刘备的时候大概还喊过“表姑父”,但现在孙桓挡住路,不让长辈过去,刘备忿忿地说:“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刘备只得放弃大路,从山里面翻越险隘回西撤。山路崎岖,骑马很危险,而如果步行,体力势必消耗巨大,一旦走不动了,那就将成为孙吴的俘虏。
在此危急时刻,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不是刘备手下的正规军,而是驿人。《三国志》记载:“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也就是说,最后关头力保刘备的不是白毦兵,而是这群驿人,刘备是被驿人们抬着闯出的重围,为了逃命,驿人们焚烧了身边像铙、铠甲这样的东西,才阻住了敌人的追击。
乘马传递曰驿,驿站是有组织传递信息的系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这种体系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到秦汉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文书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按汉代制度,每30里设置一所驿站,由太尉执掌,算是半军事化的管理机构,而驿人们,可以称为最早的“快递小哥”。
刘备发兵夷陵,沿路就设置了很多驿站,从夷陵直到白帝城,一路都有,以方便军情报的传递。刘备大败后,身边的部队被打散,所能主要依靠的居然是这群“快递小哥”。铙是一种乐器,驿人们烧的可能是它的木柄。有一部地理志记载,驿人烧铙铠之处名叫石门,在秭归县以西。还有另一部史籍记载,巴东县有石门山,是刘备“烧铙断道”之处。
驿人们抬着刘备撤退,好在“跑路”正是他们的专业,所以跑得还比较快,一口气跑了几百里。一路上,刘备看到的全是惨像,蜀军的舟船军械、水军步军的物资损失殆尽,尸体漂流在江面上,有的地方“塞江而下”,刘备打了一辈子仗,什么都经历过,但此情此景仍然让他惊骇悲愤,刘备不由得大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所幸的是,在驿人们拼死保护下,刘备最终还是跑到了白帝城,也就是此次东征的起点。从江州等地闻讯赶来的几支援军也陆续到了,刘备这才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