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惨败后,刘备为什么留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呢?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件事。刘备因为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同时又为了夺回荆州,在公元221这一年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却在其间犯了兵家大忌,连营七百里深入东吴境内,结果被东吴陆逊用火攻大败,刘备狼狈逃回了白帝城。此后,刘备就一直待在白帝直至病逝。那么,问题来了,刘备逃回去后,为什么一直不回成都而是选择留在处于吴蜀边境的白帝城呢?大家怎么看?先思考一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image.png

  早在刘备宣布伐吴时,蜀汉朝堂就有很多大臣表示反对,劝谏刘备不要伐吴。正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反对刘备伐吴的蜀汉重臣就有赵云、秦宓、黄权等多人。赵云向刘备劝道“曹丕篡位,曹魏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现在我们讨伐曹魏,一定能获得中原人士的广泛支持,等我们灭了曹魏后,东吴就唾手可得了”。黄权当时劝道“吴人勇猛善战,我们的水军又是顺流而下,进攻容易、撤退困难,我请求陛下在后方坐镇,让我带兵与敌人交锋”。善于论天的秦宓向刘备述说伐吴在天时上不利……

  这些忠言刘备都没有听从,刘备派遣赵云总督江州负责后卫,让黄权驻守江北防范曹魏,把秦宓送入了监狱,自己则率军亲征。结果刘备大败而归,《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更是记载刘备“仅以身免”,刘备自然无颜回到成都面见群臣们。黄权归路被吴军截断而被迫降魏后,刘备就说过“黄权没有辜负我,是我害了黄权”。

  关于诸葛亮有没有反对刘备伐吴,小编在另一篇文章中有所细述。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真的是因为诸葛亮反对伐吴吗?

  亡羊补牢——防止东吴继续进犯蜀汉国土

  刘备伐吴失利,已经给蜀汉造成了莫大的损失,自己也已经非常懊悔。如果因为这次失败而让东吴军队又趁虚而入了,那么刘备还情为什么堪?《三国志》中就记载,东吴派遣将军李异、刘阿等一直追着蜀汉败军到南山,后来因为要防范曹魏才撤军。刘备这边兵败如山倒,当然不知道吴军会追到哪里,如果此时刘备为了自身安危逃回成都而对前线不管不问,那么蜀国边境地区怎么办,等待刘备的会是和曹操丢失荆州这样差不多的结果(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在南郡短暂休整后,留下曹仁驻守,自己则逃回许昌。不久后,荆州大部被孙刘联军攻取)。

  在古时候战争中,如果爆发的不是围歼战,失败的一方总会有大量的散兵溃兵,此时失败的一方一般都会到后方收集残兵,恢复点实力。《三国志》中就记载,刘备被击败后,一边撤退一边“收合离散兵”。刘备败归后,选择待在吴蜀边境,一开始多少有点接应从夷陵战场上陆陆续续逃回的溃兵的目的,至于后来还选择留在白帝城,最后一点可以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在遭受惨败后暂留某地等待溃军一直是他的“传统”。刘备在创业初期,因为缺少基业,常常打不过其他人,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经常遇到士卒离散甚至兄弟失散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通常都会暂时留在某地等待他的手下们回归。例如,刘备在下邳和小沛两次被吕布击败后,多次到当地聚集散兵;刘备被曹操击败而投奔袁绍时,曾在平原县等待了一个多月,慢慢收集了很多从徐州前线逃回的溃兵。

  打击过重——心力俱瘁,后又病重,不再有心思进行长途跋涉

  先谈一下前三个原因。刘备没有颜面回成都,时间是淡忘剂,在白帝城避一下后还是要回到国都;收拾败兵残卒,一两个月也差不多了;防范东吴趁虚而入,东吴撤军了,刘备也没有必要再亲自驻守白帝城。那么刘备为什么要长达大半年地留在白帝城直至去世呢?这就要说到最后一个原因了。刘备自恃军事经验丰富,怀着满腔怒火进攻东吴,一路势如破竹抵达夷陵,却不想被年轻小辈陆逊用火攻打败,致使自己辛苦建立的蜀汉元气大伤,可想而知,刘备遭受的打击有多大。再加上刘备已经六十多的高龄了,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心力俱瘁,压根就没有心思再奔波辗转。不久后又因为懊恼而染上重病,刘备自知自己的时日也不多了,也没有必要再回成都了。

image.png

  可以说,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选择留在白帝城,前前后后是出于很多目的的。然而,刘备如果能够早一点就搁置私人恩怨,听从那些逆耳的忠言,就不会有后来这么多事了,刘备也不会这么早就离世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