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6岁的老汉,竟差点改变靖康之变的结果

  终南山,是陕西境内的一座重要山脉,坐落于秦岭山系中段,东起蓝田县,西至周至县,全长230公里,山系分布面积约为48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终南山以及所在的秦岭,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位,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气候分界线,也是著名的地理标志。

  终南山的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河流潺潺,景色清幽,从古到今,一直是世外高人们理想的隐居之地,也是道教文化和隐逸文化的源头发祥地之一。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厌倦红尘的高人逸士在其中避世隐居,留下了极为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终南山有关。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中,终南山一度成为宋朝人瞩目的焦点地区。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国铁骑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直扑北宋都城汴梁城。胆怯无能的宋徽宗见势不妙,当即撂挑子不干了,把帝位“禅让”给儿子宋钦宗。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image.png

  宋钦宗此时26岁,虽然已经是个成年人,但自幼生长于深宫之中,从未有过任何处理军国大事的经验,面对兵临城下的危机局面,他也照样手足无措,慌作一团,不知计将安出。而满朝文武们也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宋钦宗夹在中间,六神无主,游移不定。

  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一度占据上风,他们认为,金兵虽然打到汴梁城下,暂时占据上风,但实际上金国是打了个突然袭击,大宋朝兵强马壮,国防实力并未受到重大损失,完全具备和金兵进行决战的实力。况且金兵远离本土作战,千里长驱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和兵源补充都存在巨大困难,时间一长必定难以为继,因此宋朝完全存在击败金兵的可能。

  宋钦宗也觉得,不跟金兵打一仗就投降,未免太窝囊,于是踌躇满志调兵遣将,准备跟金兵决一死战。作为北宋最精锐部队的“西军”,长年在西北边境同彪悍的西夏人作战,战斗力极强,此时接到宋钦宗的勤王命令,星夜兼程从西北赶赴汴梁。

  关键时刻,宋钦宗还想起了一个人。此人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姓种名师道。说到这里,熟悉宋史的人都会明白宋钦宗为何会想起他。种师道,是北宋著名的将门世家种家将的领军人物,威震天下的“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束发从军,一生戎马生涯六十余年,身经百战屡克强敌,主持北宋对西夏战局数十年,是北宋中后期首屈一指的名将。

  靖康之变时,种师道已经是一个76岁老汉,早在几年前就已辞去军职,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颐养天年。接到宋钦宗的召唤,种师道眼看国家有难,二话没说再度出山,赶赴汴京。种师道具有非同一般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的出山,险些扭转靖康之变结局,挽救宋朝改变历史走向。

  种师道审时度势,为宋钦宗制定了一个“关门打狗、打持久战”的战术。他建议,宋军首先要“分兵结营,控守要地”,凭借城池工事严阵以待,让金国人顿兵于坚城之下,“坐以持久”,与之长期对峙。

  同时,金兵孤军深入,宋军应派出人马切断金兵运粮通道,“使彼粮道不通”。如此一来,金兵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欲战无粮,欲进不能,只能要么狼狈退兵,要么被宋军包围全歼。

  种师道的战术可谓一剑封喉,扼住了金兵的死穴。如果宋钦宗听从他的建议,历史走向有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灭亡的是金国而不是北宋。遗憾的是,宋钦宗是个标准的昏聩无能之辈,优柔寡断,畏敌怯战,早已方寸大乱,根本听不进种师道的建议,最终导致靖康之变的悲剧。

  金兵攻破汴梁前夕,种师道身染重病与世长辞,并未亲眼看见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宋朝的灭亡结局。

  参考资料:《宋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终南山,是陕西境内的一座重要山脉,坐落于秦岭山系中段,东起蓝田县,西至周至县,全长230公里,山系分布面积约为48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终南山以及所在的秦岭,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位,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气候分界线,也是著名的地理标志。

  终南山的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河流潺潺,景色清幽,从古到今,一直是世外高人们理想的隐居之地,也是道教文化和隐逸文化的源头发祥地之一。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厌倦红尘的高人逸士在其中避世隐居,留下了极为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终南山有关。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中,终南山一度成为宋朝人瞩目的焦点地区。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国铁骑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直扑北宋都城汴梁城。胆怯无能的宋徽宗见势不妙,当即撂挑子不干了,把帝位“禅让”给儿子宋钦宗。

  宋钦宗此时26岁,虽然已经是个成年人,但自幼生长于深宫之中,从未有过任何处理军国大事的经验,面对兵临城下的危机局面,他也照样手足无措,慌作一团,不知计将安出。而满朝文武们也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宋钦宗夹在中间,六神无主,游移不定。

  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一度占据上风,他们认为,金兵虽然打到汴梁城下,暂时占据上风,但实际上金国是打了个突然袭击,大宋朝兵强马壮,国防实力并未受到重大损失,完全具备和金兵进行决战的实力。况且金兵远离本土作战,千里长驱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和兵源补充都存在巨大困难,时间一长必定难以为继,因此宋朝完全存在击败金兵的可能。

  宋钦宗也觉得,不跟金兵打一仗就投降,未免太窝囊,于是踌躇满志调兵遣将,准备跟金兵决一死战。作为北宋最精锐部队的“西军”,长年在西北边境同彪悍的西夏人作战,战斗力极强,此时接到宋钦宗的勤王命令,星夜兼程从西北赶赴汴梁。

image.png

  关键时刻,宋钦宗还想起了一个人。此人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姓种名师道。说到这里,熟悉宋史的人都会明白宋钦宗为何会想起他。种师道,是北宋著名的将门世家种家将的领军人物,威震天下的“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束发从军,一生戎马生涯六十余年,身经百战屡克强敌,主持北宋对西夏战局数十年,是北宋中后期首屈一指的名将。

  靖康之变时,种师道已经是一个76岁老汉,早在几年前就已辞去军职,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颐养天年。接到宋钦宗的召唤,种师道眼看国家有难,二话没说再度出山,赶赴汴京。种师道具有非同一般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的出山,险些扭转靖康之变结局,挽救宋朝改变历史走向。

  种师道审时度势,为宋钦宗制定了一个“关门打狗、打持久战”的战术。他建议,宋军首先要“分兵结营,控守要地”,凭借城池工事严阵以待,让金国人顿兵于坚城之下,“坐以持久”,与之长期对峙。

  同时,金兵孤军深入,宋军应派出人马切断金兵运粮通道,“使彼粮道不通”。如此一来,金兵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欲战无粮,欲进不能,只能要么狼狈退兵,要么被宋军包围全歼。

  种师道的战术可谓一剑封喉,扼住了金兵的死穴。如果宋钦宗听从他的建议,历史走向有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灭亡的是金国而不是北宋。遗憾的是,宋钦宗是个标准的昏聩无能之辈,优柔寡断,畏敌怯战,早已方寸大乱,根本听不进种师道的建议,最终导致靖康之变的悲剧。

  金兵攻破汴梁前夕,种师道身染重病与世长辞,并未亲眼看见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宋朝的灭亡结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