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为什么要怂恿朱棣造反呢?他的动机是什么?
姚广孝这个人确实很难评价。他很渴望建功立业,但他的动机又很不纯粹,朱棣之所以下决心起兵造反,全靠他长期不懈的鼓动,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而这个搅弄风云,促成国家内乱,又间接让大明重获明君的人竟然是一个和尚。
姚广孝大概把和尚当成了一个职业。姚广孝出生于元末战乱年代,乱世里和尚是个还算不错的职业,比普通人家能多一口饭吃,要不然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会出家当和尚。
姚广孝家住江苏长洲(苏州),世代行医,家境并不富裕。尽管姚广孝幼年希望走读书入仕的道路,奈何家庭无力负担他的学业,姚广孝又不愿子承父业当大夫,于是14岁的姚广孝选择在家乡的妙智庵出家,得一法号:道衍。
那时候,长洲这个地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张士诚的地盘,加上江南一向富庶,姚广孝这个和尚做得很安稳,并且疯狂吸收文化知识。不仅拜禅宗高僧智及为师,学习佛法,还拜过道士席应真为师,研究阴阳五行、相术占卜、兵法谋略。
可见当和尚也讲究一个地缘经济效应,在富庶的地方做和尚不仅能做得长久,还能做学问,这是朱元璋这个凤阳和尚比不了的。
不过,朱元璋的使命是拯救乱世,建立大一统的大明王朝,这种人生际遇也是姚广孝这样的普通人比不了的。
经过动乱的几十年,朱元璋做了皇帝,姚广孝也成为了一个精通儒释道的高僧。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自幼想建功立业的姚广孝此刻也该出山了,不过像这种自负有大才的人,非效命于大人物是绝对瞧不上的,而且著名相师袁珙的话也让姚广孝更加坚信这一点。
有一年,姚广孝游历嵩山时偶遇袁珙,袁珙看过姚广孝面相,当即断言:“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说,你这个和尚真有特点,三角眼,看似形如病虎,但却是个天性嗜杀的人,跟刘秉忠是一样的呀!姚广孝听后大喜!
刘秉忠何许人也?
刘秉忠也是一个精通儒释道、擅长奇门遁甲的和尚,在遇到元世祖忽必烈后,一番唔对,深得忽必烈赞赏,于是帮助忽必烈登上帝位,建立元朝。刘秉忠自己也位极人臣,被称为元朝的设计师。
被说成和刘秉忠是一类人,叫姚广孝如何不欢喜。
如今的姚广孝只缺少属于他的明主“忽必烈”了。放眼当下,能和当年的忽必烈比肩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
洪武八年,朱元璋招天下精通儒学的高僧到京师校注三经,姚广孝经人举荐欣然前往。不过和姚广孝预想的不同,朱元璋不仅没有与他从佛家经典畅谈到治世兴亡,甚至都没有在众高僧人群中注意到他。差事结束之后,只每人赐了一领僧衣,就遣归山林了。
这让姚广孝好不失望。回到苏州后,姚广孝在他的《莲花室铭》中写道,“兹年四十有八,死期将至,故痛自鞭策,要必往彼国莲花化生也”。称自己已经48岁了,感到死期将近,剩下的日子,惟愿化作一朵莲花到佛国往生。
按照古时候的评价寿命,48岁的确已经不小了,此时的姚广孝已经觉得此生得遇明主无望了。
当然,人生逆转的重要前提是,从不放过任何机会。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再次召集天下高僧为马皇后诵经超度,姚广孝再一次来到京城。
这一次他遇到了回京奔丧的燕王朱棣,这个年仅26岁的藩王,给姚广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老和尚一定用尽了他毕生所学,占卜测算朱棣的面相与未来,或许没有袁珙的精准,但他已经笃定了燕王朱棣的未来,同时也赌上了自己的未来。
所以,朱元璋要为每一位藩王选择一位高僧随侍时,姚广孝便跟燕王朱棣回了北平。
选择燕王的确是一个长线投资,毕竟那时朱元璋还身体硬朗,太子朱标也活蹦乱跳,但姚广孝有耐心可以等。
姚广孝到达北平后,就入住了庆寿寺做住持。此时距离太祖朱元璋驾崩还有十六年,等待他的是漫长的时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在朱棣脑海里种下一粒种子。
据史料记载,姚广孝多次“出入(燕王)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除了谈一些治世兴亡,大概最多的话题就是预言朱棣未来的皇帝命。
起初朱棣是不信的,换作是谁可能都会难以置信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朱标居然早逝,朱元璋竟然舍弃了儿子们,选择朱允炆这个长在富贵乡里的太孙继承大统。姚广孝也找来江湖上一众能人术士,袁珙、金忠等人,他们都说朱棣是未来的天子,相面大师袁珙甚至连具体的年岁都测出来了。
再后来,秦王、晋王两位兄长也比朱元璋先走一步了,等到朱允炆即位时,朱棣俨然已经成为最年长且实力最强的藩王,是时候可以想想皇位的问题了。
姚广孝的舞台也正式开始了,这一年,姚广孝70岁。
毕竟是以一藩之力对抗朝廷正统,起兵之前朱棣难免心里没底,他问姚广孝,“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答:“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意思是,上天注定你是要做皇帝的,民心还能大过天意么?
起兵誓师那天,朱棣慷慨陈词一番之后,忽然来了一阵大风雨,把燕王府房檐上的瓦都刮了下来。大家都以为很不吉利,姚广孝站出来说:“这是吉兆啊,飞龙在天,才有风雨,黑瓦坠地,该换成黄瓦(只有皇宫才能用黄瓦)了!”
士气大振!
姚广孝年事已高,不便从征,只留守北平辅佐世子稳固后方,周济粮草,但作为朱棣第一谋士,前方战场的消息朱棣都马上让姚广孝知晓,遇到困难,也定会飞书问询。
别看姚广孝笃定天道,预言各种吉兆,但在靖难之役的头两年,姚广孝的心态也随着战事的胶着而起伏不定,也积极想各种办法化解。
东昌之战,燕军吃了大亏,大将张玉战死,朱棣也险些被俘。姚广孝安抚燕军道:我早就说过,师行必克,但费两日,可见这个两日正好应验在”昌“字上,东昌之战过后,一定都是胜利。”再次重振士气。
在今天看来,姚广孝更像是个骗子。其实一切都只是手段,为了胜利,他不介意利用人心。毕竟他把一生的抱负全都押在了朱棣身上,朱棣若是败了,他也跟着身败名裂了。
姚广孝真正最厉害的一策是建议朱棣,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绕过山东,直驱京师,大事可成矣!
所谓兵者,诡道也。有时换个思路,就锁定了胜局。朝廷军没想到燕军敢孤军深入,果然京师空虚,朱棣率燕军一路南下,真的就只拿下了京师,就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姚广孝也成功完成了他建功立业的抱负,已经74岁的姚广孝此生无憾了。
所以姚广孝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想建功立业,首先得活得长久。
姚广孝是贪心的,他可以忍耐等待这么久,就为了这一次的一鸣惊人,泼天大功。可是,姚广孝又没有那么贪心,功成名就之后,他对荣华富贵、甚至跻身朝堂都不感兴趣。
朱棣想让他还俗,他不肯,朱棣赐他豪宅美女,他不要。即使是一些金银财物,他在回乡时也分发给了宗族亲友。
在他完成他这一生最重要的大事之后,他已经彻底满足了。剩下的岁月,他只想安安稳稳的做他的和尚。
之所以没有挂冠隐去,一方面是因为朱棣不想让他走,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朱棣拼命想为自己百年之后正名,证明他不仅是一个篡位皇帝,更是一个好皇帝,而姚广孝这个始作俑者的名声始终都是与朱棣捆绑在一起的,他多少还是得帮衬着点朱棣。
于是,永乐朝有了一位“黑衣宰相”,姚广孝只在上朝听政时才着朝服,下了朝仍着僧衣,住在寺庙里。
他在永乐朝野并未担任什么实职,只有“太子少师”这个虚衔,受朱棣委托辅佐太子监国,教授太孙读书,此外还挂名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编撰工作。更多的时间还是待在寺庙里,做一个出家人该做的事。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在庆寿寺中圆寂,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