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被杀后,胡惟庸为什么还要选择谋反?
杨宪被杀后,胡惟庸为什么还要选择谋反?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为什么得给?”
这是《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六》中,明太祖朱元璋赐死右丞相汪广洋后,责问六部官员的话。
汪广洋就是胡惟庸谋反的同谋者,因为私自扣留占城国进贡给皇帝的贡品,而被朱元璋问罪赐死。汪广洋有罪,但是私自扣留贡品,罪不至死。朱元璋杀死右丞相汪广洋,只是处置左丞相胡惟庸乱党的开始而已。
在胡惟庸之前,明朝丞相由杨宪担任,此人既不是淮西集团的功臣,也不是浙东集团的功臣。杨宪,太原阳曲人,本来是朱元璋身边的秘书,备受朱元璋信任。在朱元璋身边,跟随他打天下的兄弟,大多都是淮西集团的人。
淮西集团以李善长为首,因为朱元璋也是淮西人,所以大力提拔淮西功臣。但是,随着明朝建立,淮西功臣多有不法之事,权势越来越大。在朱元璋的眼中,虽然淮西功臣都是自己的好友,但是一个团体势力太大,对于皇权就是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明朝初年,朱元璋选丞相的时候,不再考虑李善长,而是想要选自己的心腹杨宪。杨宪,是朱元璋的秘书,又不属于淮西集团功臣,正好可以制衡淮西功臣。而且杨宪和刘伯温等人关系亲近,他们是挚友,刘伯温正是浙东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
在这时,朱元璋想的是,扶持一下势弱的浙东集团功臣,让他们同淮西集团抗衡。朱元璋因为杨宪同刘伯温的关系,默认杨宪是浙东集团的人了,可惜刘伯温心中从没有所谓的“浙东集团”,让朱元璋失了策。
在任命杨宪之前,朱元璋把刘伯温找来,询问他丞相人选。当时李善长因为一件小事,被朱元璋责罚,被朱元璋罢免了丞相之位。朱元璋为了丞相的下一任人选,找来刘伯温,询问他让杨宪当丞相怎么样?刘伯温直接回答朱元璋:
“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刘伯温是杨宪的挚友,对杨宪的评价可谓入骨三分,也预料了杨宪最后的结局。刘伯温还是坚持让李善长为相,从这里就能看出,刘伯温心中是没有所谓“浙东集团”的。朱元璋心中的淮西集团,也是他假想出来的,在刘伯温看来只有一个“朱氏王朝”。
“汪广洋、胡惟庸是否可以为相?”但是都得到了刘伯温的否定回答。当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是明朝功臣中的年轻人,便于朱元璋控制,因此朱元璋才心心念罢黜资历老的李善长,让杨宪等三人中其中一人为相。
可惜,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将杨宪任命为丞相。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杨宪被任命为中书左丞,成为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刘伯温评价杨宪,没有宰相的肚量,果然成为了现实。
杨宪得势后,因为自己掌握了相权,而李善长等淮西功臣失势,杨宪开始刻意打压淮西功臣。杨宪把打击对象,选为了淮西集团的代表人物李善长,多次弹劾李善长。杨宪此举可谓自作聪明,他认为皇帝不想淮西功臣势力太大,自己弹劾李善长,一定会得到朱元璋的支持。
可是,杨宪没有想到一点,那就是皇帝朱元璋也是淮西人。说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代表,更可以说朱元璋才是淮西集团的领袖,明朝天下就是淮西人建立起来的。杨宪来到中书省后,就借着手上的权力,肆意打压淮西集团的元老李善长,是朱元璋万万不愿意看到的。
李善长资历老,经历的大风大雨太多了,现在被年轻人杨宪如此羞辱,当即开始反击。在《明外史·杨宪传》记载中:
“于是善长劾宪,排陷大臣,帝怒,穷竟其罪,宪遂伏诛。”
洪武三年,刚刚当上丞相的杨宪,就被李善长弹劾“排挤功臣”。朱元璋看到杨宪太过冒进,也没有保他,当即将其处死。在《明史》中,杨宪没有单独列传,也是因为死得不明不白。杨宪本是朱元璋在中书省的代表,杨宪担任左丞相后,却沉迷于和淮西功臣们暗斗,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
杨宪之死,是朱元璋丢卒保车,他不想让自己和淮西功臣割裂开来。朱元璋和淮西功臣集团是一个整体,但是他当了皇帝,又要保障皇权的至高无上。他想要制衡淮西集团,又不能把淮西集团给打散了,杨宪错误理解了朱元璋的意思,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而杨宪被杀十年后,左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朱元璋命令灭族。杨宪被杀在前,胡惟庸为何不知收敛?还敢同皇帝朱元璋掰手腕呢?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经过李善长推荐,胡惟庸担任了右丞相,正式进入中书省。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相,正式掌握了明朝的相权。
杨宪的教训,胡惟庸是有吸取的,他在朱元璋面前毕恭毕敬,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开始独相。胡惟庸资历浅,便于朱元璋控制,还是淮西集团的人,是李善长的心腹。在朱元璋的眼中,胡惟庸当丞相身份合适,资历合适,而且很听话。
可惜这些都是假象,胡惟庸最擅长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了,这也为他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胡惟庸独相多年,暗地里开始排除异己,壮大自己的势力。当初说胡惟庸不堪为相的刘伯温,成为了胡惟庸的第一个打击目标。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情况后,派右丞相胡惟庸给刘伯温送药。在《明史·列传·卷十六》中,有关于刘伯温的死因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胡惟庸因为仇恨刘伯温,在朱元璋赐的药中下了毒,直接导致了刘伯温毒发身亡。除了刘伯温,胡惟庸已经丧心病狂,还妄图害死大将军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老兄弟,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朱元璋最赏识他,认为他忠厚老实。
“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
胡惟庸勾结徐达的奴仆,妄图杀死徐达,奴仆不敢下手,告知了徐达情况。胡惟庸种种劣行,被多次禀告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开始准备处死胡惟庸。于是,在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朝的藩属国占城国派遣使者,给明朝皇帝朱元璋送来了一大批贡品。
胡惟庸听说占城国使者来了,带了一大批珍贵的宝物,竟然和右丞相汪广洋,把贡品私自扣留下来。他们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了,其实锦衣卫早就探查出情况,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就决定以“占城国进贡事件”,处死胡惟庸一党。
朱元璋把胡惟庸和汪广洋叫来,严厉训斥两人,更是下诏令斥责中书省。胡惟庸看到自己性命堪忧,于是把自己的副手汪广洋丢了出来,最终汪广洋被朱元璋赐死。胡惟庸认为汪广洋被杀,皇帝朱元璋气就消了,但是他低估了这次事件的严重性。
朱元璋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把胡惟庸一党连根拔起。随即,汪广洋的小妾陈氏被查出,是没入官籍的罪臣之女。陈氏只能赏给功臣,汪广洋这样的文臣,是没有资格得到的。汪广洋当初为了得到陈氏,肯定是违反明朝律条的,朱元璋就借着“陈氏”开始接着做文章。
“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最终,下定决心的朱元璋,把胡惟庸等人下狱问罪,这就是明初三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胡惟庸被下狱,是罪有应得,也是他自取灭亡。
那么杨宪被杀的例子就摆在前面,胡惟庸为何还敢谋反?还是因为胡惟庸自认为自己有三大保障,可以同皇帝朱元璋“谈谈判”、“掰掰手腕”。第一点是胡惟庸在朝堂上已经掌控了巨大的势力,他的门人故旧遍布朝野。
胡惟庸当丞相,就是由恩师李善长推荐,胡惟庸就是在李善长扶持下,渐渐成长起来的。纵观胡惟庸一生,对李善长还是很尊重的,但是也是因为胡惟庸,给李善长招致了灭门之灾。在杨宪为相时,刻意打击李善长,胡惟庸就坚定的支持恩师李善长,帮助李善长扳倒了杨宪。
李善长看到胡惟庸如此得力,于是开始提携胡惟庸,让胡惟庸成为了右丞相,最后成为了明朝的左丞相。在胡惟庸刚刚成为丞相的时候,朝堂众臣都把胡惟庸,看做李善长在朝堂的化身。而胡惟庸也刻意强化这种观念,他想要把自己同李善长捆绑起来,借助淮西集团的势力,平步青云。
“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胡惟庸为了拉住李善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结为儿女亲家。胡惟庸背靠着李善长这棵大树,开始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成为朝堂重要的力量。
而这时的李善长,已经年纪大了,没有心力再掌控淮西集团了。在潜移默化中,胡惟庸渐渐代替了李善长在朝堂的影响力,掌握了大明帝国的相权。胡惟庸借着李善长的威望,发展自己的势力,直到把李善长身上的政治资本全部榨空。
“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
李善长无可奈何,望着“怀中的恶蛇”,只能假装顺从。胡惟庸认为李善长支持自己,淮西集团也就支持自己了,因此敢于谋反。除了李善长,胡惟庸还勾结了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这两个人都曾因为没有完成朱元璋交代的任务,被朱元璋严厉训斥,因此怀恨在心。
“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从此,陆仲亨和费聚投入胡惟庸门下,帮助胡惟庸在外收集兵马,以备日后起事。这也是胡惟庸敢于谋反的第一点原因,胡惟庸自认为自己有淮西集团元老李善长支持。他还认为自己外面有兵,朝堂有众多门人,才敢密谋造反,想要自己当皇帝。
第二点是所谓“天象”,古时候封建王朝皇帝,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特别讲究“君权神授”。其实,这也是新王朝的开国皇帝,为自己当皇帝找的理由而已。历朝历代开国皇帝,总是推翻前一个王朝,再建立新的王朝。
前一个王朝,就是宣扬自己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才能统治天下。下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自然也要有样学样,不然皇帝位置就坐不稳,会被天下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因此,每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一定会宣扬自己的神奇身世,或者刻意制造所谓“异象”。比如,朱元璋推翻元王朝,登基为帝后,就说自己出生时:
“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
“……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
这样所谓的“天象”,在史书记载中比比皆是,都是为了宣扬所谓“君权神授”。而胡惟庸也见到了这样的“异象”,让他认为“上天”,也是支持他当皇帝的。在胡惟庸权倾朝野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老家来了几个人,报告了胡惟庸一个好消息。
“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想要巴结胡惟庸的人,刻意编造了胡惟庸老家井中,长出了石笋,而且一夜之间长了几尺高。
“丞相,您家三代冢上,晚上都发出红光,红光把附近照得亮堂堂的。”
胡惟庸一听,又是赠予金银,这些编造的“祥瑞”,让胡惟庸彻底迷失。胡惟庸一听,这不是就是“上天”让我谋反,让我当皇帝吗?这也是胡惟庸敢于谋反的第二点原因,在古时候封建社会,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点原因,胡惟庸和明朝的敌人北方残元势力,和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都有勾结。胡惟庸得到了李善长等人的支持,又看到“天降祥瑞”,已经开始决定谋反。为了谋反能够成功,胡惟庸不仅和朝堂上的文臣、武将勾结,让武将掌握兵权,让文臣掌控六部,还和外部势力进行勾结。
明朝建立时,元朝还占据着北方,后来徐达、常遇春北伐,才把元朝势力赶到长城以北地区。朱元璋从小受尽苦难,而苦难的来源,多是元朝统治者的肆意欺压。朱元璋从小就对元朝统治者特别厌恶,他受够了元朝统治者的欺辱。后来反抗元朝统治,在元末各股军阀势力中,朱元璋所部也是最积极的一个。
“天子守国门”,把北元势力一次次击溃。而胡惟庸为了自己的权力,却恬不知耻秘密同北元势力联系,谋求北元势力的支持。
“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封绩本是元朝的旧臣,后来投降了明军,成为了胡惟庸的心腹,胡惟庸就让封绩带着金银财宝,同北元势力取得联系。这时的北元势力,经过明朝军队多次打击,再也没有南下长城的打算。
但是,胡惟庸派封绩送来金银财宝,北元当即收了下来,口头答应了同胡惟庸合作。其实,这份所谓的“盟约”,是特别脆弱的,可以说一点用都没有。北元如今连自己都保不住,那还敢与大明帝国作对,胡惟庸只是给自己买个“定心丸”而已。胡惟庸同北元勾结后,又开始了下一步行动,在《明史》记载中:
“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
在明朝初年,在东南沿海就已经有了倭寇,这些倭寇就是卑鄙无耻的打家劫舍“海盗”。这时的倭患,对比明朝中期,还没有那么严重。因此,明初的倭寇就是一群散兵游勇,在明朝军队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的。
胡惟庸为了万无一失,派遣自己的心腹林贤,带着金银财宝,去招揽倭寇为自己所用。这些弹丸小国来的倭寇,见到大笔的金银财宝,自然同意帮胡惟庸谋反。其实,胡惟庸和倭寇勾结,和同北元勾结一样,只是被画了一个“大饼”而已。这也是胡惟庸敢于谋反的第三点原因,自己内部有文臣武将支持,外部还有北元、倭寇支持,胡惟庸自认为谋反必定会成功。
但是,胡惟庸美梦做得太好,把谋反想得太过简单了。胡惟庸严重低估了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即使胡惟庸在他面前假装得多么顺从,他也不可能对胡惟庸没有戒备。胡惟庸和文臣武将接触过密的消息,很快通过锦衣卫,传到朱元璋耳朵里。
在这时朱元璋心中,什么淮西集团功臣?什么功勋元老?胡惟庸要用相权,染指我的皇权,必死无疑。从锦衣卫把胡惟庸谋反的罪证,呈献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权,已经决定铲除胡惟庸乱党了。
因此之前的“占城国进贡事件”,还是“没入官籍的陈氏”,都是朱元璋准备铲除胡惟庸的“导火索”而已。朱元璋已经不能容忍吃里扒外的胡惟庸,决心铲除胡惟庸,还要把胡惟庸灭族。
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胡惟庸的儿子为非作歹惯了,在闹市驾驶马车,撞死行人。
朱元璋下达命令,让胡惟庸之子偿命,胡惟庸提出赔钱了事,朱元璋不同意。胡惟庸看到事情紧急,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同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准备发起谋反。但是,在谋反执行过程中,中丞涂节却反悔了,向朱元璋告了密,胡惟庸乱党的阴谋大部分都浮出了水面。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达诏书,将胡惟庸、陈宁、涂节全部灭族。这时,“胡惟庸案”牵扯还不广,只限于胡惟庸同谋的几人。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胡惟庸被杀8年后,大将军蓝玉率部北伐,把当初胡惟庸派去北元的封绩俘虏。
封绩被俘后,李善长得知消息,让蓝玉把封绩送到自己这里,刻意隐瞒了封绩被抓的消息。封绩是胡惟庸勾结北元势力,最重要的人证,李善长刻意隐藏封绩,给自己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从此也可见,李善长对胡惟庸的谋反阴谋是知道的,只是刻意隐瞒了皇帝朱元璋而已。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封绩被锦衣卫逮捕,胡惟庸勾结北元势力,意图谋反的事情,才被揭露出来。之前,朱元璋知道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亲近,但是“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并没有处置李善长。可能,朱元璋还念及李善长的开国之功,这次封绩被逮捕,把一切都交代了。
“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而陆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惟庸共谋不轨。”李善长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同胡惟庸接触过密,商议过谋反的事情。后来,陆仲亨家奴封贴木也告发陆仲亨,曾和胡惟庸等人密谋造反。
自此,胡惟庸勾结朝臣,宣扬“假祥瑞”,同外敌勾结的罪行,才全部被朱元璋得知。朱元璋这位雷霆手段的皇帝,心中再也没有了一丝怜悯,开始肃清胡惟庸乱党。胡惟庸的乱党包括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全部被灭族。
受“胡惟庸案”牵连致死者,共有三万多人,可见朱元璋已经杀红了眼。“胡惟庸案”后,明朝取消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这个职务。从此,明朝只有朱元璋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再也没有所谓的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了。朱元璋这时才感受到当皇帝的寂凉,身边能够信任的人,只有马皇后和太子朱标,这可能就是一代明君的孤独!为了天下的百姓,朱元璋杀尽贪官污吏,为了黎民苍生,朱元璋只能忍受这份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