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干事件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说这件事是李世民的自摆乌龙?

  杨文干,唐初时期官员,是太子李建成的宿卫,唐武德七年,曾出了个“杨文干事件”,对唐朝产生了很大影响。,。

  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夺位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他们从之前的暗斗,变成了以后的明争。对于杨文干事件,历史主流大都认为是李世民对太子李建成的一次暗算事件,但正史的记载明显偏向于胜利者李世民,含糊的语言使整个事件变得扑朔离迷,好在这段历史史料丰富,事件的本质不难揭露出来。

  整个事件前前后后可分为四个阶段,现讲述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事件背景:武德七年(624),大唐已基本完成一统天下的战争,军事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日益突出。秦王李世民在一统天下的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夺取最高权力的野心随着战功逐渐暴露出来,并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夺权力量团结在他的周围,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image.png

  身为太子的李建成也极为优秀,眼见弟弟对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便积极扩充势力对抗李世民。首先平定了刘黑闼,争取了战功,并在战争过程中拉拢地方势力,在军队中安插亲信培植势力,以为外援,太子亲信杨文干,便在此时被任命为庆州都督;其次将弟弟齐王李元吉拉到自己的阵营。

  第二阶段,武德七年夏,李渊带着李世民与李元吉去仁智宫避暑,李建成趁独自留守长安之际,派手下尔朱焕与桥公山送一车铠甲给杨文干,以加强实力。但尔朱焕与桥公山在半路报官,声称太子指使杨文干里应外合,举兵谋反。还有一个名叫杜凤举的官员也前往仁智宫向李渊汇报此事,李渊勃然大怒,传旨李建成到仁智宫报到。李建成接旨后,犹豫再三,最终没有造反,而是态度诚恳地前往仁智宫谢罪。

  李建成的举动是明智的,如果此时造反,反倒说不清了。其一,李建成没有谋反的打算,此时贸然行事没有准备,不会成功;其二,证据只有一车铠甲,不至于废除太子之位;其三,尔朱焕、桥公山、杜凤举三人集体倒戈非常可疑,到底是受了谁的指使。于是李渊将李建成关了禁闭,处理事件。

  第三阶段,李渊先派大臣宇文颖前往庆州召回杨文干,但宇文颖到达庆州后杨文干直接举兵造反了。随后,李渊派李世民前去平叛,并承诺平叛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样的造反在李世民面前不值一提,杨文干不战自溃。

  由此我们发现,宇文颖是这次事变中的关键一人。李渊派他前去的初衷是不要发生叛乱,哪怕是骗也将杨文干带回来,好当面对质,把事情搞清楚。但是史书记载,宇文颖竟然“以情相告”,这样的态度让人怀疑,他对杨文干说了什么实情,难道说:“太子被关了禁闭,你被人指控涉嫌伙同太子谋反!跟我回去接受法律的审判。”这样无异于逼杨文干造反,而杨文干一旦造反,这件事就坐实了。

  第四阶段,处理结果:一,释放太子,回长安继续留守;二,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兄弟不合,将太子属员二人与秦王属员一人流放。

image.png

  这样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李建成指使下属造反,还有铠甲为证,给了点不疼不痒的处罚就被释放;李世民平叛有功,还得到父亲立太子的承诺,不但不了了之,还被给予处罚,李世民受了这么大的冤屈竟然一声不吭。

  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杨文干在叛乱过程中被杀,宇文颖面对审判一言不发,被斩。致使事件疑点重重,真相扑朔离迷。那么为什么说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的自摆乌龙呢?

  首先、太子李建成造反的逻辑不成立。在争位的过程中,李建成处于有利态势,既是嫡长子,又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从封建礼法到大臣的支持,李建成都占上风,对此李渊也不反对,所以李建成实在没有必要通过造反来谋取皇位。

  而李建成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李世民的进攻,李世民也有陷害李建成的动机。在长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无权调动军队,只有私人武装。李世民暗自蓄养了八百死士,与之相对,李建成则私下募集了两千卫队,称为“长林兵”,加上李元吉的武装,其实力远大于李世民。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李世民只有想办法进行反击。

  李建成给手下杨文干私运铠甲这件事,正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绝佳借口,通过这样的政治途径解决问题,不但可以一劳永逸,更可避免了流血冲突,是上佳选择。

image.png

  其次、从结果来看,李渊明显偏向于李建成,据史书加载,李渊是在听取了后宫嫔妃与封德彝等人的说情,才饶恕李建成一次。我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李渊不可能听信一面之词就饶恕李建成,他虽然雷霆一怒将李建成关了禁闭,但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此案的众多疑点。

  从案情上来说,整个事件表面上看虽然对李建成不利,但宣判李建成并没有实质证据。杨文干造反虽然坐实,但李建成被关着禁闭,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是李建成指使的。铁证只有一车铠甲,而私运武器虽然违法,但够不上废除太子。

  从态势上,他对两个儿子的争斗最清楚不过,明白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所以才有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决,这就证明李渊已经识破了李世民的伎俩,所以,此事李世民自摆乌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后,经过这件事,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程度更加激烈,发生了投毒、用没有驯服的马暗杀等事件。而李渊则更加支持李建成,李世民被一步步逼向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最终不得不孤注一掷,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谋取皇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