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的生平如何?她为什么被称为“羞花”?

  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时候四大美女。

  杨贵妃(719年-756年7月15日),号太真,籍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是唐玄宗宠妃。相传乃中国古时候四大美人的“羞花”。杨氏最初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后还俗。天宝四年(745年),杨氏封为贵妃,正式成为唐玄宗妃嫔。756年被唐玄宗赐死。

image.png

  姓名

  正史载其号为太真,未载其名,故士大夫、史家、诗人多唤为杨太真。一说其小字玉环,另说小字“玉奴”,世人多称以杨玉环。

  早年

  杨氏家族出于唐朝弘农杨氏(可称弘农郡华阴县人[a]),出自东汉高门杨震。十世祖杨结为慕容氏中山相,九世祖杨珍为北魏上谷郡守,八世祖杨真官为河内、清河郡守,七世祖杨懿为洛州刺史,封弘农简公。六世祖杨顺为冀州刺史,封三门县伯,迁居蒲州永乐,于是家族籍蒲州,遂为永乐(今山西永济)人,是为河中杨氏房。五世祖杨琛,官仪同三司,封平乡县公。高祖杨汪,为隋大理卿,梁郡通守;大唐秦王世民平洛阳,杨汪因党附王世充,“以凶党诛死”。曾祖杨令本,官至金州刺史。祖父友谅,为昊陵令。妃父玄琰,家于蒲州永乐独头坡,为蜀州司户,妃生于彭州导江县。据《新唐书》所记逝世时三十八岁(虚岁),倒推为719年。

  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称其生日为六月一日,生于蜀地,地方志更一进步指出杨氏生于蜀导江县(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清朝嘉庆年间编撰的《全唐文》中,收录的《容州曾宁县杨妃碑记》称她为“容州杨卫人”,故地方志[0]称生于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但有认为此文为后世伪作。杨氏为唐初被杀的隋朝官员杨汪之五世孙,高祖杨令本任金州刺史。父亲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十岁时[来源请求]丧父,被叔父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收养。

  寿王妃时期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736年2月10日),杨氏以“杨玄璬长女”的身份受封为寿王妃,成为寿王李瑁的妻子。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玄宗悼惜良久,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旧唐书·后妃传》的记载:“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同时回避了杨氏是李瑁妻子的事实。古时候中国社会,杨氏先后嫁父子二人,被认为是乱伦,驸马都尉杨洄,也看出了唐玄宗的心事,就与高力士商量,高力士经杨洄的提醒,便寻机向玄宗进言,《新唐书·后妃传》的记载:有人进言杨氏“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打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b]祈福的名义,敕书寿王妃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贵妃时期

  根据新出土《唐景龙观威仪检校修功德使田尊师墓志铭》考证(又命为贵妃授三皇宝录师),道士田僓为杨太真授三皇宝箓。陈寅恪、陈垣认为,杨太真入道时间是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二日。从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三年,杨氏身份为女道士。天宝四年七月(745年)李瑁新娶韦氏。一个月后,杨太真受册封为贵妃,成为唐玄宗妃嫔中地位最高者。此时杨氏二十七岁,而唐玄宗已六十一岁了,这时杨氏反成为李瑁的庶母。宫中呼杨氏为“娘子”,杨贵妃受到的礼数实际上等同于皇后。

  杨贵妃备受宠幸,其宗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获授官爵或赏赐:父亲杨玄琰累次追赠为太尉、齐国公,母亲[c]受封凉国夫人。叔叔杨玄珪提拔为光禄卿。其堂兄杨国忠之子杨昢、杨暄,贵妃堂弟杨鉴,皆娶公主、郡主为妻,杨氏一门尚两公主、两郡主。贵妃父祖立私庙,玄宗御制家庙碑文并书。其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韩国夫人的女儿崔氏亦因母亲的关系,被唐玄宗选为皇孙广平郡王李俶的王妃。唐玄宗对杨氏姐妹的恩宠声焰震天下。每次命妇入朝,玄宗的妹妹持盈公主等人皆礼让杨氏姐妹不敢就位。从中央至地方的官员“奉请托,奔走期会过诏敕。四方献饷结纳,门若市然”。玄宗的两个女儿建平和信成公主因为得罪贵妃家族,被追回赏赐,驸马都尉独孤明因此失官,另一位驸马程昌裔亦因杨氏家族停官。天宝五年、九年,贵妃曾两次得罪玄宗,被遣出皇宫。但都被玄宗召回,更为宠爱。

  其堂兄杨国忠为人好赌,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朝政治更加腐败。周昉有画《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图》,描画唐玄宗与人玩双陆要输时,杨贵妃故意放白鹦鹉扰乱棋局。杨氏家族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使朝野均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怨恨。

  逝世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将杨国忠寸斩。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理当诛灭,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旧新唐书记,最初杨贵妃安葬于驿西道侧。唐玄宗自蜀地回到长安后,派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于是便停止了。唐玄宗又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当初安葬时以紫褥包裹尸体,再葬时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呈献给玄宗,玄宗视之凄惋,于是命人画贵妃的画像于别殿,朝夕视之。

  相关传说

image.png

  《旧唐书》、《新唐书》与《通鉴》等正史与正典以及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皆认为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亡时被叛军所迫,绞死杨贵妃。但亦有各种不同说法。有说,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有一说指出杨贵妃是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流落民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绝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东渡日本

  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怜惜杨贵妃美貌,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亲信护送南逃,扬帆出海,由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藤原刷雄护送,于日本久谷町久津上岸,当时的日本皇室仿拟唐朝,对唐朝贵妃的到来,自然是热烈欢迎、礼遇有加。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当时的女天皇孝谦天皇的接见,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并把她许配给藤原刷雄为妻。日本都城迁平安京(京都)时她又随至京都,生活了三十年,后病逝于京都,享年六十八岁。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性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体态

  五代的《开元天宝遗事》称杨贵妃“素有肉体”,宋代苏轼的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一句,后世一些人遂以成语“环肥燕瘦”而附会,认为杨贵妃体态较胖。

  然而,唐代的画作如《簪花仕女图》、《步辇图》等描绘的宫廷贵族女性多为脸庞圆润,体态匀称,并不是肥胖。此外,唐诗中并无以胖为美的诗句,反倒有不少赞美细腰的诗句。

  诗人李白曾经与贵妃近距离接触,并当场为贵妃作诗,即为著名的《清平调》,其诗赞美贵妃的身形和美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意指杨贵妃与汉代赵飞燕相似,而赵飞燕是瘦的。而且根据历史记载,贵妃擅长舞蹈,其代表舞即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舞蹈水平也常被人与赵飞燕(赵飞燕是瘦的)相比较,贵妃还非常擅长于胡旋舞。一般认为,杨贵妃作为舞者,即使胖最多也是微胖,如果太胖,是难以完成这些曼妙舞曲的。此外,杜甫的《丽人行》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认为杨贵妃等丽人是骨肉匀称,并不是肥胖。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侍儿扶起娇无力”,而扶起胖人是不会让人觉得娇弱无力的。陈鸿的《长恨歌传》则描写杨贵妃“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纤秾”意为纤细和丰腴,显然作者认为杨贵妃肥瘦适中,身材匀称。

  容颜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还有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来形容她的倾国之貌、用“温泉水滑洗凝脂”描写贵妃皮肤的嫩滑白净。

  传说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乃置骑传送,走数十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据说荔枝从产地岭南送到长安时表面尚有露水。此品种亦称为“妃子笑”。

  另有传说她当时曾被解救,后来到了日本度过余生,日本知名女艺人山口百惠就曾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

  另外,现今的浙江省玉环市的名字一说来源于杨贵妃。→“沉鱼”西施 → “落雁”王昭君 → “闭月”貂禅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