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的势力是如何慢慢超过杨勇的呢?
随着杨勇势力的衰退,杨广在出镇扬州后却是羽翼渐丰,这与杨广政治斗争能力有关。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杨广在扬州的政治活动
开皇十年,晋王杨广由并州总管转任扬州总管,其三位心腹也随之南下任职张衡转任扬州总管椽,郭衍和宇文述则在杨广请求下,分别出任洪州总管和寿州总管,分列在扬州总管治下,不久他们就在杨勇的夺储行动中积极出谋划策。九年平陈之后,文帝在旧陈境内采取了一系列过激政策,从而导致次年大规模的变乱,杨广到任之后立即改弦更张,全面缓和与江南人士的关系,其中与发展个人势力有关的一个政策就是,大力招纳江南文士进入总管府,充当晋王学士。
这支庞大的学士队伍不乏柳誓这样的后梁人士,但更多是前陈政权中的各类,人士。陈亡之后,宗室大臣多极迁入关中,地位一落书丈。对于虞世南、庚自直这样身处关中生活窘迫的才华之士,杨勇竭力延请入府,同时对诸葛颖、王胃等分布在江南各地的失意人士,也是不遗余力地网罗到帐下。这些人士在晋王府最主要的活动便是从事文化活动,研究者大都认为其对于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乃至大业年间隋朝政局的变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当时对于易储斗争而言,这些文士的活动只给杨广制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当时对杨广夺储行动更为关键的是他与朝中实力派大臣的关系。作为一位离京千里之外的藩王,要对朝中瞬息万变的政情进行迅速准确把握,并更高水准来发展势力,就不能不结交朝中得势的权贵。杨广与左仆射高颁关系不佳,③所以就把眼光投到了右仆射杨素身上。
结交杨素杨约兄弟
开皇十一年之后,晋王杨广开始正式实施夺储行动。十一年正月太子妃元氏突发心疾而卒,这令文帝夫妇大为伤心,文帝以至于“举哀于东宫文思殿”。杨广便利用入朝的机会向正在悲愤中的独孤后大进谗言,哭诉杨勇“恒蓄盛怒,欲加屠陷”,在得到独孤后的正式表态后,“知皇后意移,始构夺宗之计”。而夺储之计的第一步就是与朝中的新贵杨素杨约兄弟结交,这一计策由其亲信张衡和宇文述筹划执行,杨广和亲信都认识到杨素兄弟在文帝面前政治能量之大,足以动摇国本,所以要不惜重金前去结交。
而杨素杨约兄弟也认识到其家族势力之显赫已经遭到不少人妒忌,如果帮助杨广夺储成功,则能收到“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的成效,这应该就是杨广能与杨素结合成功的直接原因。从开皇九年隋朝中央权力核心层的变化来看,二者的结合则应该有其更深层原因,这种深层原因更深刻地影响到二者的结合,乃至于左右着夺储斗争的胜败走向。九年平陈战争刚刚结束,虞庆则就从尚书右仆射转为右卫大将军,当年八月杨雄又转为司空,“外示优崇,实夺其权也”。
十二年七月苏威以朋党之罪去职
开皇初年形成的“四贵”体制便告结束。内史令杨素却在同年十二月出任尚书右仆射,开始与高颖共掌朝政。观察杨素在平陈后一路高升的仕途,可知此时其权势是炙手可热。这固然与杨素的个人才华密不可分,但更与其家族在开皇年间的迅速崛起密切关联。然而杨素及其家族的势力若要巩固既有权势,地位进一步高升,就不可避免要与尚书左仆射高频发生冲突。在当时南北统一,边境安宁的情况下,武功已经难得施展之地,只有不失时机地参与政争才有机会谋求自身权势的发展,当时已经日渐明朗的储位之争无疑给杨氏兄弟提供介入政争的绝好机会。
最后:
可以说,杨素杨约之所以能与素无深交的杨广迅速定交,结成夺储集团,并非为区区金宝所动,而是杨氏家族进一步巩固扩展利益的内在需要使然。其后杨素兄弟并未在朝中失肆网罗同党,而是选择走高端路线,即竭力争取独孤后的支持,通过独孤后再对文帝施加影响,触发并坚定其易储之心,其原因正如杨约所说今皇后之言,上无不用,宜因机会,早自结托。杨素很快就试探到独孤后的易储之意,可谓大获成功。而杨氏兄弟选择高端路线之所以能如愿成功,乃是因为他们跟独孤后有密切的姻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