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是怎么丢失的?为什么中原王朝要不遗余力的收复它?
燕云十六州是古时候的一个地理名词,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公元959年,被称为五代第一帝的后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水陆并进远征契丹,这一役在短短的42天内,柴荣先后收复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关,如此大捷,自然令人喜不自禁,正当柴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之时,噩耗找上了门,作为主帅的周世宗柴荣突然病重,不得已,后周大军班师回朝。令世人没能想到的是此战是之后400年历代中原王朝离收复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
说起燕云十六州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虽然在地图上看燕云十六州很小,但小归小,它所处的位置却极为重要,在之前我们熟知所秦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在无休止的杀伐争战中,长城沿线附近是两方互相争战的焦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恰好就处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一旦燕云十六州丢失则中原危矣,所以之前的中原王朝对这块天然屏障视为禁脔,不容他人染指。令人遗憾的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这块缓冲地带还是丢失了,那么这块屏障是怎么丢失的呢?之后的历代中原王朝对燕云十六州又是持什么态度呢?
在中原王朝进入五代十国乱世的时候,此时在古中国的北部和东北部一个全新的游牧民族崛起,那就是契丹。契丹在唐朝中后期就没少给唐朝制造麻烦,尤其是自从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以来,他凭借着自己的兵强马壮和中原的混乱,屡屡率兵南侵,占领中原之心昭然若揭,不过当时中原王朝虽然混乱,但也绝非一个刚统一的边境民族能染指的。据史书记载契丹曾趁后梁与晋军(后唐前身)交战时机,派遣大部队南侵,晋王李存勖沉着应对以步兵为主力的十万晋军,在幽州大破号称三十万的契丹骑兵,此战契丹大败,委弃毳幕、毡庐、弓矢、羊马不可胜纪,进军追讨,俘斩万计。辛丑,大军入幽州。
李存勖的大胜阻碍了契丹南侵的步伐,之后契丹开始积蓄力量开始下一轮的猛烈进攻。在契丹积蓄力量的同时,中原王朝的后梁被李存勖取代,后唐建立。
李存勖去世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登基为帝,作为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被委以重任驻扎北部防线以防御契丹的进攻。乱世帝王走马观灯似的换,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他与石敬瑭俩人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李从珂怕拥有重兵的石敬瑭拥兵自立,石敬瑭怕李从珂将自己架空暗杀。
在此情况下石敬瑭开始产生反叛之心,后唐末帝得知后更加不能容忍石敬瑭的存在,石敬瑭自知不是后唐的对手,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他派人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北方诸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支援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帮助,石敬瑭不仅转危为安,也顺利的取代后唐建立后晋,之后石敬瑭很“守信用”的与契丹约为父子,割让燕云十六州等土地。(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门,与唐兵战,敬达大败。敬瑭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父子。)契丹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等土地,自此中国北方门户大开,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燕云十六州丢失后,之后的历代中原王朝都想收复之,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后周世宗柴荣曾集合重兵意图收复,若不是他突然病重也许燕云十六州真的可以提前几百年重回华夏怀抱。
赵匡胤建立北宋建立后,亦有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心,为此他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对燕云十六州,知道燕云十六州如此重要的契丹自然不会同意赵匡胤的方案。宋太宗赵光义上台后决定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两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知道实力不敌契丹后,宋朝不得不在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契丹对峙,另外在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阻挡契丹的铁蹄南下。
后来虽然因为“澶渊之盟”两国边境进入长期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北宋的历代统治者并未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后金崛起后,宋金曾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正当辽朝被灭亡,宋朝以为终于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却发现金朝比辽朝更贪婪,金朝不仅不归还燕云十六州,还把北宋灭掉。
偏居一隅的南宋对于收复故土燕云十六州自然更是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燕云十六州以及北方大片领土落入金朝之手。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让到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到汉族统治者的怀抱,这一等就是400多年。另外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也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原本与游牧民族的缓冲地带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北方边防变得几乎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仗着自己的铁骑之利纵横驰奔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可以说拥有燕云十六州这块战略要地北方游牧民族进可攻,退可守,完全立于不败之地,而中原王朝因为门户大开之故只能被动防守,头顶犹如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不小心,就会命丧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