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胜之术是一种怎样的巫术?为什么汉朝皇帝那么怕它?
你真的了解古时候巫术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巧合的事情,总是会被人拿来说事。如果和皇帝扯上关系,那么,就更玄乎了,似乎就成了注定的因果关系。
都知道,西汉自开国以来和匈奴就纷争不断,即使实施了和亲政策边境的骚扰也没停止过。等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恢复,皇帝好战,并出现了不少名将,才真正灭了匈奴的威风。这时,匈奴内部开始分裂,成了南北匈奴。
之后,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朝觐见,表示臣服,故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不过,昭君出塞发生在下一任皇帝汉元帝执政时期,而当时,却是汉宣帝在位时期。原本,只是一个势微的单于几次求亲后成功的简单事件。但谁知,却产生了“异象”,呼韩邪单于两度朝汉后不久,汉室的两任皇帝就驾崩了,这就将其上升到了“相克”的高度。
于是,等到了汉哀帝上位时,匈奴单于再次表示将于第二年来汉朝拜。对此,大家都坐不住了,很多大臣坚决表示反对。
在这里,需要先解释一个民间由来已久的巫术——厌(yà)胜之术,相传,发明者是姜子牙。当时,在宫廷或者民间,有不少人会用此术来报复自己不喜欢的人。
于是,有大臣就说:匈奴不吉,前两次来朝汉,每一次皇帝都在同年因病而亡,他们定是来“厌人”的。汉哀帝听了,就不得不多想一层。而此时,恰逢汉哀帝的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干脆就以开销太大为由,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不过此时,黄门侍郎扬雄却向皇帝提出了相反,他对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一直深有研究。从开国到现在,汉匈之间的关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历史新时期,对方主动提出朝汉,那是表示愿意继续臣服,如果此时断然拒绝,打击了对方的情绪不说,没准还会回到原来的老时代,军事行动的费用可比招待费要高昂很多。
这时候,匈奴的使者已经在回程的路上了,汉哀帝赶紧召回,改了说法,同意对方单于晚一年再来。
其实,汉哀帝同意归同意,但等人家真的来了之后,他却安排对方住在了上林苑蒲陶宫。原来,汉哀帝还是担心匈奴会不会“厌”他,就给找了个“太岁厌胜之地”。在古时候方士的眼中,“太岁”所在的方位是凶,把人家放在这里,分明是要克制住匈奴人。
然而,对方也不是糊涂人,住了一阵,再加上,身边还有通晓汉文化的翻译。没过多久,匈奴就知道了其中的深意,心中当然有意见。于是,汉哀帝在物资方面尽量给予弥补,“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从而化解了这场尴尬。最后,在匈奴单于回去之时,汉哀帝还派中郎将韩况率兵护送。
尽管如此,汉哀帝还是在匈奴单于走后四个月,也追随其祖先而去了。如果匈奴“厌人”的说法真的成立,那么,“太岁之地”是不是需要重新选择?
汉朝的这三位皇帝,一个走得比一个早,汉宣帝43岁,汉元帝41岁,到了汉哀帝,只做了7年皇帝,25岁就走了。
其实,寿命的长短,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除了先天基因因素外,后天的饮食和保养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知道,西汉不是没有出现过长寿的皇帝,汉武帝70岁。在2000年前,一个皇帝能活到如此岁数,是很了不得的事了。
只是,从那以后,皇帝的寿命就开始大打折扣,从而伴随的是西汉国运的渐渐衰败。然而,史书关于汉哀帝为何早逝的说法,却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贪色;
二说是服(春)药过量。
其实,最有可能是服用丹药过量。
看看中国的皇帝,服用丹药的大有人在。而且,有不少皇帝,明知前任是因丹药而亡,可到了自己时,却还是继续吃丹药。
单从“厌”的说法,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方士对于舆论的操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方士都是炼丹之人,所以,相信“厌”的皇帝,肯定不会怀疑长生之术的说法。只是,汉哀帝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将人的想法带到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和董贤之间“断袖”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的头偏了枕了汉哀帝的衣袖。汉哀帝想起床,而董贤却未发觉,于是,汉哀帝不想惊动董贤,便用剑截断衣袖后才起来。
由此,成就了这个成语“断袖之癖”。
但不管怎样,只要和寿命扯上了关系,无论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会更加倾向于“有”的说法。以至于,由于对一些现象无法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反倒从这些现象中衍生出了另一种说辞。
本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却非得让匈奴来承担责任。当时的人们也不想想,匈奴单于都是靠汉室的庇护才得以生存,哪里还有力量去克皇帝。大概,当时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理,总想着有小人在背后想法的“陷害”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