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为什么能成为七雄之一?靠的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燕国为什么能成为七雄之一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并不大,它南起易水流域,北达今天内蒙赤峰一带,气候寒冷,本来不具备成为强国的资本。但是燕国拥有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冶铁技术和农耕技术,推动了燕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得燕国经济能与中原大国媲美。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普及于战国,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普及程度,燕国均位于诸侯国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翘楚。

  燕国农业耕作技术也很先进,他们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的长处,注重水井的挖掘与利用,并使用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燕国在农业生产中推行“垄作耕法”和“粪田”,促进了粮食的增产,亩产至少在100斤以上,超过了当时大多数国家。

  战国时,燕国已掌握了块炼铁、生铁冶铸、块炼钢、铸铁脱碳钢、退火柔化工艺、淬火工艺等先进的冶铁技术,国内的农民在生产中已广泛使用铁制农具。今天在河北省兴隆燕国遗址中出土的众多铁农具范,就是当年燕国人在高温下炼出的生铁水浇铸而成型的,这种冶炼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铸造效率和铸件质量,使得燕国农民使用的铁锄有较硬的耐磨芯部,外有柔韧的铁素保护层保护,耐用性极强。

  从燕下都出土的V形犁来看,这种犁前尖后阔,锐端有直棱,增强了刺土力。当时其他国家方多用铁制造
兵器,较少用于制作成农业生产的工具。以当时强大的秦国为例,秦墓中出土的铁器生产工具只占所有生产工具的11%,其他大多都是青铜工具。

image.png

  铁农具在燕国的广泛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燕国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燕国在生产中推行了“垄作耕法”,出现了最早的垄台与垄沟,雨季有利于排水,旱季又可顺垄沟灌水,能有效地起到抗旱排涝的作用。

  燕国境内有易水、滹沱河、滦河等众
多河流,为农田浇灌提供了便利。燕国的城池一般坐落于河边台地,城内水井密布,有相当一部分水井是为浇灌农田而开凿的。聪明的燕国人发明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在井边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系重物,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水利的广泛应用,使燕国在战国时,由原来的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发展。

  先进的农业生产让燕国的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据《战国策·燕策》记载,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燕国甚至有多余的粮食进行酿酒。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在燕国境内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均发现了大量燕国的酒器,这说明酿酒在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较普遍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燕国的粮食产量除满足日常食用外,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

  燕国粮食亩产也很高。魏、齐、秦三国分居中、东、西三地,它们的亩产有多少呢?魏国经过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地力以增加亩产,据李悝自己描述,魏国亩产“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秦国的地理条件较中原地区略差,但是秦国重视兴修水利,“收皆亩一钟”,换算成市斤的话,亩产约为120斤。齐国的粮食产量是“中田小亩亩廿斗,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而燕国的平均亩产值至少在150斤以上,大大超过了齐、魏、秦等国。

image.png

  燕国所在的幽州地区,据《周礼》记载,“其谷宜三种”,这个“三种”指的是黍、稷、稻三种农作物。其中的黍为小米,稷为高粱,稻为水稻。由于战国时期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属于温暖期,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燕国能够有多余的余粮,可以做到“粟支十年”。近年在燕下都遗址上出土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多个大型粮仓遗址,就是燕国粮食充沛的有力证据。

  燕国冶铁作坊不仅多。而且规模还不小。燕下都第 5 号 遗址上的治铁作坊,面积为 9 万平方米;第23 号
遗址上的作坊,面积更是达到了17万平方米之多。这么大规模的冶铁作坊,一般都由官府经营。1 9 6 5 年燕 下 都第4
号墓出土的两批铁剑,都已使用了淬火方法以增加其硬度,这在当时各国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燕国强大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在燕下都出土的44号墓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具系以皮条穿缀铁札叶而成的“铁兜黎”。它由89片铁札叶组成,高26厘米,宽24厘米,顶部是用两片半圆形札叶合缀成的圆顶,其下用七层长方形的札叶自顶向下编缀而成,每片札叶都是4X5厘米的规格,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铁制铠甲。在冷兵器时代,铁制铠甲对战士的防护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所以燕国军队数量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战斗力强,伤亡率也很低。

  战国时,楚国以铁制兵器锋利著称。但是比较出土的燕国铁制兵器和楚国铁制兵器的结果表明,燕国的铁制武器并不比楚国差。燕国的淬火钢剑,是中国最早的淬火钢剑,想要制造出这样高水平的铁器,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铁器发展时间。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前期,燕国就掌握了铁制兵器的制造,其水平和质量并不落后于楚国。

image.png

  燕国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传统农业,他们的盐业生产也很发达,为燕国带来了很大的收入。《逸周书》记载,幽州自古利渔盐。齐国名相管仲曾评论过当时各国的经济,说“楚有汉之黄金,齐有渠展之盐,
燕有辽
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辽东地区自古便是盐的主产区之一,所出产的盐质量好,产量大,号为“辽东之煮”。燕从辽东盐业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是非常巨大的。韩非子说过:“山、泽、林、盐,国之宝也”,战国的盐业,以燕国和齐国最为发达,所以管仲才将燕国称为“阴王之国”,因为这种收入是隐蔽的,其他国家并不知道这笔财富有多么巨大。

  出人意料的是,燕国的养蚕业也很发达,
养蚕是燕国很多农民的主要副业。《史记-货殖列传》上就有“燕、代田畜而事蚕”的记载,燕国的农妇养桑缥丝,纺纱并织成丝帛,除满足自家需要外,还能拿到市场出售,使得燕国的丝织品能够远销到列国。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燕国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燕国城市的发展。

image.png

  燕国的都城武阳是战国最大的都城,这是很多人都无法相信的。武阳城周长达到了25000米之多,城北是燕国的宫殿区,四周环以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市民住在离宫殿区较远的区域。武阳的内城凿有四条河道,既护卫了宫殿,又解决了武阳城的供排水问题。整个城市布局合理,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燕国统治权力的强大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燕国还有蓟城、中都和琢城等大中型城市,另外襄平、渔阳、沮阳、无终、阳乐等城市的规模也相当不小。《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柯与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
荆柯和而歌于市中,旁若无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燕国城的繁华。

  总体来说,战国时期的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战国七雄中是比较靠前的。铁制工具在燕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带来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燕国的商业也比较发达,盐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之一,而发达的商业又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发展,这些都是燕国能够称雄于北方的重要基础
,也是他们抗衡战国其他国家的资本。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