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为什么咸丰帝变得自暴自弃了呢?
清朝经历了十个皇帝,咸丰算是比较难受的,毕竟鸦片战争中清朝战败,咸丰皇帝觉得是奇耻大辱,开始自暴自弃,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清朝皇帝向来以“天朝上国”自诩,将其他国家视为“藩属”。可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朝”开始崩溃,不过清朝的皇帝依然闭目塞听,不愿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结果引发了更加严重的失败!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彻底觉醒,睁开眼睛来看世界,他们依然沉浸在天朝的迷梦中。1854年,英、法、美等国提出修约,被咸丰帝拒绝。1856年,英法联军于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英法联军逼近天津,清朝连忙与其签订了《天津条约》。
不过咸丰帝对条约的内容非常不满意,倒不是因为清朝要割地赔款,而是因为外国公使要进驻北京。在咸丰帝之前,还没有一个外国使者要站着觐见清朝的皇帝,作为天朝的皇帝,咸丰帝绝不允许外国人这么做,因此他一直想废掉《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向北京进军。
咸丰帝不在乎割地赔款,他最想要的是维护天朝的体制,因外国公使面递国书这件事,双方的和谈最终破裂。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之战中,将僧格林沁的骑兵击溃。消息传到北京,咸丰帝从圆明园出发,直接逃往承德的避暑山庄。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然后将其焚毁。
消息传到热河行宫,咸丰帝痛心疾首,非常悲伤。圆明园对于清朝皇帝具有特殊意义,自雍正帝开始,清朝皇帝长期住在圆明园,在这里处理政务,只有重大典礼时才会回到紫禁城。圆明园对于咸丰帝而言,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他出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又在这里继承皇位,之后在这里处理朝政。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后,清朝还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当恭亲王奕訢将条约的内容送到热河,无可奈何的咸丰帝只能批准。咸丰帝很清楚,自己不仅没能保住天朝的颜面,还成为第一个被外国人赶出北京的皇帝,自己的行宫还遭到劫掠焚毁,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咸丰帝继位时年仅20岁,风华正茂,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再现“康乾盛世”的局面。结果他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外有强敌占据京城,内有太平天国、捻军扰乱江山。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此时的咸丰帝已经30岁了,经过这场打击,他的精神彻底被击垮,他开始自暴自弃,整日以醇酒、美女、戏曲来麻醉自己。
1860年10月,恭亲王奕訢与英法俄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承认《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失去了大片领土,同时还允许外国在北京设置公使馆。至此天朝的颜面彻底扫地。
当时,恭亲王一再上书,请皇帝返回京城。可是咸丰帝一拖再拖,一方面他不愿面对洋人,另一方面他实在是无颜回京,于是他把国事扔给了恭亲王奕䜣,自己仍然赖在承德。
而且咸丰的生活习性很怪,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还通宵看戏,性格也是喜怒无常,这显然完全不符合静养的条件!咸丰帝明知自己身体虚弱,为何还这样放纵自己呢?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自杀!不少清朝皇室贵族后裔都认为咸丰帝是自杀的,其中包括著名学者爱新觉罗·启功。
1861年8月22日凌晨,31岁的咸丰帝死于避暑山庄烟波直爽殿,终于结束了自己苦命且短暂的一生。咸丰帝不是一个昏君,但能力、眼界确实有限,他无法挽救王朝的危机,最终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走向了自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