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对曹操的贡献有多大 曹操为什么没有直接杀荀彧

  还不知道:曹操不杀荀彧的网友们,

  荀彧(yu)字文若,颍川颍阴人,父亲荀绲,任济南相。汉魏交替之时,河南颍川荀氏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簪缨世族,而荀彧无论是学问还是人品都明显高于当时很多人,而他的祖父荀淑号称“神君”,很多名人都是他的学生,被誉为儒林之宗。荀彧被当时一个看相的称为“王佐之才”,说他以后必然是辅佐帝王的大才,结果果然应验了。

  荀彧中举时才二十九岁,非常年轻,而此时他已经有了识人的能力,他的眼光非常敏锐,虽然人们都认为袁绍能成事,曹操必败,有才的人都去投奔袁绍,而只有荀彧看好实力相对弱小的曹操,说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喜得曹操赶紧来迎,涕泪交替地感激上苍,说:“吾子房也。”子房就是张良,匡助刘邦成就大业的奇才,可见曹操对荀彧的爱才程度。

  从初平二年到建安十七年这二十年里,荀彧一直是曹操帐下重要的谋臣,也是首席谋臣,因为他的“王佐之才”,曹操才得以壮大实力,厉兵秣马,一举统一北方。

  在汉魏更迭之际,门阀世族的政治取向,对政局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一个高门名士的加入,可以形成名士效应,让各个门阀世族都将宝押注在一个军阀身上。

  荀彧的加入给曹操带来巨大的人气效应,他重塑了曹操的形象,在此之前曹操几乎困顿,因为他杀了世族出身的张让,导致下属倒戈,“兖州诸诚皆应布”,迎回吕布。

  荀彧的加入为曹操带来了世族的人气,也是在此刻曹操反思了自己政治上草率的行为,对世族名士重新尊敬起来,荀彧积极向曹操举荐人才,他举荐的还都是能够济世的大才,荀攸、华歆、王朗、荀悦……后来为相的竟然多达十数人,这些金字塔顶端的世族对曹操力量的壮大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荀彧的地位特别重要,他举荐的都是一流谋士,这些人相继成名,又形成了魏晋新的门阀贵族系统,反过来对曹操的政权的稳固也有很大的好处。

  有人说,荀彧心怀“汉柞”,所以没发挥他全部的才能辅佐曹操,其实荀彧在最初是很尽心竭力的,而且妙计频出,屡立奇谋。

  荀彧有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让曹操迎取天子,这让曹操最先赢得了政治优势。尽管曹操不情愿,但荀彧知道世族门阀的传统关键是多么根深蒂固,他指出——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 ; 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为累,明矣。 ……
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 无及。”

  说是“从民望”,其实是“从世族望”,荀彧就是要让曹操占领道德制高点,让很多骑墙观望的英雄豪杰都放心地来投奔曹操。

  当时上流社会的门阀世族,因为世代簪缨,很注重读书和做人的道德的,也爱惜自己的才名,曹操只要迎回汉献帝,以宰辅的身份打理朝政就有了“名分”,而追随他的士人也免去了失节之忧,自然会趋之若鹜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平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也是当时的政治正确,从此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有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借口

  即使刘备刘皇叔,自称皇室宗亲,也不得不心虚。曹操一举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而且维护汉室正统,让大家下巴都惊掉了,都以为曹“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当时的名流诸如,袁术之谋士张承,吕布之谋士袁涣,
公孙度之谋士凉茂,都大力推荐曹操的美德。

  而荆襄、关陇、河北的名士也纷纷投靠曹操,一时间许都门庭若市,名士贤士都来投奔,而袁绍之流则被视为篡逆谋逆,结局大家都不看好,何况曹操现在是皇帝的代言人了,无论从政治道德上,还是实际人才拥有数量上,都远超袁绍,他的成功已经是众望所归、势在必得了。

  荀彧的第二个贡献是为曹操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基地,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本营”,作为战争供给之需,他向曹操进言道:“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在荀彧的主张吓,曹操先是大力屯田,巩固在山东的统治,后来进攻河南扩大地盘,荀彧是功不可没的。

  荀彧第三个贡献是让曹操在战机上永远比其他人快一步,因为荀彧的预见性高人一筹,每次决战之际荀彧都给曹操制定出进攻的先后顺序,让曹操有了克敌制胜的先机。

  荀彧说 :“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曹操曰 :“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 ? ”
曰 :“关中将帅以十数, 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三国志》)

  简单的说,荀彧在建安二年就预感到曹操与袁绍必有一战,当时曹操不仅有北面世族拥护的高门名士之后袁绍这个劲敌,还有刘表、张绣在南面环伺,关中的马超等也不可小觑,曹操腹背受敌,一旦曹操与袁绍早晚有一战,曹操忧患重重,所欲荀彧让曹操先搞定吕布,再图关中,挨个分化力量,最终才能全力对付袁绍。

  曹操后来说荀彧“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所有溢美之词,但也不乏肺腑之赞,荀彧果真是有“王佐之才”。

  荀彧对曹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曹魏取得天下立下首功,那为何曹操后来对他有所嫌弃,而他又差点当了叛臣呢?

  这要从荀彧的生长背景说起,他毕竟是簪缨世家出身的人,累世硕儒,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很严重的,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他们不遵循道德规范,那么他们生命所赖以生存的信仰就没了,所以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荀彧开始以为,曹操只要听他的话,哪怕一直让汉献帝当傀儡,他也不至于名声有污点,但他后来看见曹操统一北方后,野心不断增长,荀彧很忧虑。建安十七年,谄媚曹操的臣子劝说曹操晋爵国公,加九锡,敏锐的荀彧一下子就嗅到曹操的政治野心。如果曹操加封为魏公,汉室被取而代之是早晚的事情,荀彧气愤极了,他内心深处的梦想和信仰依然是匡扶汉室,眼看理想破灭,他竟然忧愤而死。

  于是有人说,曹操送了一个空盒子给他,他预见到曹操觊觎神器之心已定,结果自杀而死。历史的结局是否如此呢?

  其实荀彧的理想和诸葛亮是一致的,他选择了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希望他能够匡扶汉室,统一中国,是因为当时国家四分五裂,非得有一个厉害的军阀出来搞定局面,然后把江山交还给汉室。荀彧一生“乃心王室”,所以有人说,他在曹魏,心怀“汉柞”,对曹操心不诚,也没有发挥自己全部的才能,其实这也并不公允。

  不管怎样,荀彧都是一个忠臣,他不应该被形容成一个“叛臣”,他作为人臣对曹操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作为世族高门的弟子,他一生心系汉室,言行为世人的典范,而最可贵的是,他一生忠于自己的内心,不曾背叛过,名利不能诱惑之。

  清代学者赵翼对此评论他说:“其劝操迎天子之论,可知欲藉操臣汉之本怀,且是时操亦遽未有觊觎神器之心。及权势已极,董昭等欲加以上公九锡,则非复人臣之事,明知操之已怀僭妄而终不肯附和,姑以名义折之,卒见忌操,而饮药以殉,
其为刘之心亦可共其白于天下矣 ! ”

  参考资料:

  【《后汉书·荀彧传》、《荀彧的政治命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