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身边的禁军去了哪里 李渊为什么不出手阻止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玄武门之变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得小时候,小编特别喜欢看黄海冰、聂远版本的《隋唐英雄传》。在这部剧中,有一个让小编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那就是秦王李世民。
也许是编剧个人喜好的原因吧,剧中的李世民几乎是“白莲花”一样的存在,他面对自己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的暗害,几乎是处处忍让,甚至到了最后,还差点被李元吉在玄武门下乱刀砍死。
没错,这部剧里玄武门之变的锅甩给了李元吉!不过,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如果李世民真的是个人畜无害的白莲花,那玄武门之变就根本不可能成功。
毕竟想要真的逼宫篡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宫中负责拱卫皇帝的精锐禁军,这可不是临时起意就能做到的。那历史上的李世民,究竟是如何摆平他父皇李渊身旁禁军的呢?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最大的困境是军力不足。别看秦王李世民久经战阵,在军中威望极高,但是在国都长安城之内,即使是他本人能够调动的军队也少得有限。
根据历史记载,李世民在发动政变时可以调动的兵力,人数少得可怜,只有区区800人而已。相比之下,反倒是太子身份在身的李建成,拥有调动2000长林军亲兵的权力。
这种武力上的差距,也让李建成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弟弟,竟然会在夺嫡之争中突然选择掀桌子!但李世民却真的发现了破局之处,那就是拱卫皇帝李渊的禁军。
按理说,禁军作为天子亲卫,不应该也不需要和皇子接触。但事有例外,在李世民兄弟俩开始夺嫡之争后,李渊曾经试图居中调解。
但可惜的是,是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李渊,却并不善于处理这种骨肉至亲间的矛盾。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减少,反而因为他的暧昧态度变得更加剧烈。
虽然在李唐建立过程中,李世民的确立下了不小的功绩,但李建成也绝对不是电视剧中昏聩无能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在李渊反隋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参与太多的战事,却一直充当内勤总管的角色。因此,李渊对于这个大儿子同样器重。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其实已经下定决心继续维持李建成的储君之位,为了打压李世民,他不惜让李建成的亲信何常充任禁军中的统帅。可万万没想到,何常正是之后替李世民打开玄武门的内应。
这样一位二五仔进了禁军中那还得了,所以秦王虽然并没有直接接触禁军,却因为李渊的这一次拉偏架的举动,成功与部分禁军联络起来。这些禁军或许并不多,但是却在玄武门之变中成为了导致李建成等人身死的重要因素。
一些正史中记载,玄武门之变前夕,唐朝正好遭遇突厥入侵,李建成推荐李元吉前往前线迎敌,两人准备在出行前除掉李世民。
不过,这种记载很可能是李世民篡改历史后的结果,毕竟对于李建成二人来说,他们当时在夺嫡之争中已经占据上风,完全没必要狗急跳墙玩这种极限操作。反倒是李世民因为处于下风,为求一锤定音才有可能有动机准备在肉体上消灭对手。
因为兵力上的巨大差别,李世民并没有选择在长安城内,玩正面突击硬碰硬围杀李建成,而是借口向李渊禀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与后宫妃嫔淫乱,逼迫两人入宫辩白,玄武门就是当时入宫时的主要通道。
后面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李建成、李元吉两人进宫并未携带太多随从。在进入玄武门后,两人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就在此时已经埋伏多时的李世民等人出现。李世民先是抬手一箭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紧接着李元吉虽然屡屡躲闪,仍被尉迟恭杀死。
虽然李建成等人已死,但宫中禁军中大部分力量毕竟仍然是由李渊所掌控,因此在发动政变时,李世民除了要杀死李建成与李元吉,更重要的还是要进宫稳住皇帝李渊。
没错!在政变当天,李世民根本就是在“双线作战”。前头在围杀李建成、李元吉,同时后头早就已经控制住了李渊,弹压住了所有的禁军。
这也能解释《资治通鉴》中记载蹊跷情景,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竟然在和亲信大臣一起游湖!显然,李世民已经在玄武门决战前,抢先一步控制住了李渊和大臣,所谓的“游湖”,也就是被软禁在湖中心没办法掌控局势了。
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被砍下头颅,而之后的“决定权”,李世民就甩给李渊了。李渊当时面对的局面,最有出息的三个儿子已经死了两个,是父子俩一起玉石俱焚还是选择交出权力?您品,您细品。
到了这种地步,面对杀气腾腾已然无所顾忌的儿子李世民,李渊的选择已经不出意料了吧。
可以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既没有真正夺得禁军的控制权(否则就拉到玄武门参战了),也没有能够在皇城外拥有碾压对手的优势兵力,他仅仅是依靠李建成乃至李渊等人的心理盲区,以小博大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只不过,弑兄逼父的行为,也成了李世民一生中禁忌和污点。单单在这个层面,李世民几乎跟隋炀帝杨广相比,都毫无差别。
玄武门的厮杀,是没办法堵住世人的嘴巴了,所以只能在历史记载上污名化李建成和李元吉,把自己塑造成“白莲花”的形象。至于逼迫父亲李渊的行动,从头到脚都没摆在明面上,在史书中也就比较好隐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