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是否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进曹营时真的一言不发吗?
你真的了解徐庶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大家都很熟悉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也引申出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谚语,那么徐庶当年进曹营真的一言不发吗?
徐庶生卒年不详,我们不知道他在曹营了多少年,至少曹操死后,曹丕还任命他为御史中丞,说明当时他还活着。徐庶建安十三年(208年)入曹营,担任御史中丞是黄初四年(223年),数年后的太和二年(228年)他还健在,诸葛亮还感叹他的职位低,是不是曹魏的能人太多了。也就是说他在曹营的时间至少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时间也许更长,一句话都不说还能当官,显然不现实。
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三国时期的人物形象都是宋朝以后形成的,宋朝和三国本来没什么关系,可是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宋朝失去了一项很重要的东西,很多人会说是燕云十六州,不是地盘,是个物品,是个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东西,皇权的象征,它就是秦始皇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夏商周以九鼎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可这东西太重携带也不方便,秦昭王当年移鼎的时候还弄丢了一个,而且秦武王当年也是因为举鼎死的,鼎对于秦人不是什么好东西。秦始皇本人也不想和前代一样,所以就让人雕刻了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秦朝虽然就十四年的时间,可是传国玉玺却被人们视为神物,代代相传,改朝换代必须要有。王莽篡汉的时候,太后王政君因气愤摔坏了玉玺一角,之后王莽让人用金镶玉的技术给修复了,一个角成金子的了。董卓西逃,传国玉玺落入孙坚之手,之后袁术就因为拥有玉玺而称帝,之后玉玺回归汉献帝,这之后玉玺一直是正统的象征。东晋一直掌握着玉玺,所以南北朝时期南朝一直被视为正统,不仅中国人这么看,周边的属国也是这么认为的。唐朝末年这块玉玺的命运出现了大转折。
玉玺在唐朝灭亡后就传给了后梁,后梁亡后传入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携玉玺自焚,至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一千年以来多次有传国玉玺出世的传闻,都被证实是假的。宋朝就因为没有玉玺,所以会让人觉得得国不正,所以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就开始琢磨,要换一种方式让人们转变对正统的看法,要不自己的天下就不稳了,很容易就不是大宋而是后宋了。
宋朝开始强调皇帝个人的德行了,把帝德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成为大宋官家自己的必修课,必须要有德行,要有涵养。宋仁宗被人吐了一脸吐沫星子也不生气,这就是德行高尚了。三国时代本来曹魏是正统,可宋朝就说刘备建立的蜀汉才是正统。曹操是个道德败坏的家伙,一直想篡夺大汉天下,而刘备却是大汉皇叔为了大汉呕心沥血。所以那个年代跟着刘备的都是好人,跟着曹操那就是助纣为虐。徐庶的经历刚好被这些人利用,把他塑造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这样有利于统治。
这也是欺负老百姓无知,老百姓肯定不会想到徐庶会在曹营待了二十年以上。要是知道,肯定就该想了为啥他不逃跑,单纯的人肯定说,他是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怎么跑,又不是关二爷千里走单骑。这还是不了解历史,徐庶早年可是杀过人的,就因为杀过人所以才改名的。也就是说二十年的时间想跑机会太多了,不说别的,光赤壁之战那乱乎劲,曹操都快没命了,谁还管徐庶一个不显眼的人。
其实徐庶不回到刘备身边,跟刘备有关。刘备的确礼贤下士,可刘备有个毛病喜新厌旧,他得到诸葛亮的时候觉得如鱼得水,后来发现了庞统的才能,又觉得庞统能力强,就冷落了诸葛亮,得到法正后也是这样的。而且刘备喜欢什么,喜欢的是美女和犬马,根本就不是胸怀天下之人,徐庶也向他推荐了诸葛亮,他知道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势必会冷落自己,而且他和诸葛亮相交多年,深知诸葛亮为人。诸葛亮的确有才,不过诸葛亮也是个嫉贤妒能的人,你看荀彧能向曹操推荐郭嘉等人,诸葛亮你见他推荐谁了,庞统那是自荐,托他帮忙,他是怎么帮忙的,不是冷落了人家数月。徐庶根本没法和诸葛亮共事,蜀汉得到诸葛亮是幸运也是不幸,这真是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徐庶本来也想在曹操帐下有一番作为,可是时机不对,曹操没发现这个人才。曹操首先谋士众多,深受其信任的不多。东汉末年是个讲家世的时代,曹操手下的谋士大多也是名门望族,像荀彧就是。荀彧出身好,跟曹操的早,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把他誉为张良一样的人物,之后荀彧举荐郭嘉、戏志才等,均受到重用。曹操生性多疑,对于投降过来的人都不太信任,这些人要干出来点业绩才会得到信任,可惜徐庶没机会展示自己。
徐庶跟曹操的时候也是曹操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赤壁之战伤亡惨重,在西北又被马超打得割须弃袍,这种时候谋士都会被埋怨的。你想赤壁之战时,程昱这样跟着曹操一二十年的人提意见曹操都不听,你这刚跟了没多久的人提意见曹操会听?刘备那是个没谋略的家伙,来个谋士肯定能忽悠他,曹操自己也懂谋略,对付这样的主子很难的,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出谋划策的,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徐庶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曹操死后,曹丕提拔徐庶担任御史中丞,这可是御史台的实际负责人,御史大夫成了荣衔,不管实事,御史中丞才是御史台真正掌权的人。这个官可是专门说话提意见的,你要是当御史不说话,那其他官员也会弹劾你,说你不称职。这就说明徐庶在曹丕的眼里徐庶是个正直敢言的人。别以为曹丕是昏君,曹丕还是一位很不错的皇帝。而且如果是昏君,就不设这些提意见的官员。
其实诸葛亮感叹人家徐庶是不受重用,我觉得就是在那酸。你是丞相,看啥职务都低,你也不看看御史中丞在文官队列里有几个比他高的。如果徐庶还在蜀汉,我看他未必能当这么高的职务。你们没看李严都是托孤大臣了,还被诸葛亮压制的只能去运粮草,徐庶能有什么好的前途。人家徐庶生活得很好,根本没想过来蜀汉。当然那时候马谡也死了,诸葛亮意识到了蜀汉缺乏人才,为时已晚,早干嘛去了。
三国时期人们认为是很精彩的,可惜史料匮乏,《三国志》里很多人的叙述都很简略,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人物形象在正史中都很单薄,甚至寥寥数笔而已。这也给了宋朝的官府愚民了可能性,你要是记载得很清楚,那很多学子该不相信了。徐庶的事迹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也很少,徐庶本人在《三国志》里没有单独的传,我们只能看到他的侧面。
徐庶没得到重用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曹操就是为了雪藏他,认为我就是不用你,也不能让你去帮其他人。刘备的优点是手下的猛将各个一个顶好几个,可是没谋士,这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表。刘备一直很被曹操重视,所以曹操很关注他的成长。诸葛亮不是他不挖,而是诸葛亮自己有私心。诸葛亮如果跟了曹操,也不见的就受重用,他大哥跟了孙策,也是在东吴很多年才得到重用。诸葛亮想要得到的是一下子就成名的路,所以他选刘备这样缺乏智囊的人。
徐庶本人的才华也许没有演义里那么高,连环计其实很容易看出来,这一点不能说明他计谋很高,虽然曹操之后一直走下坡路,可是也不是没机会献计谋的。我刚说过他和司马懿很想,我觉得他的计谋也就和司马懿差不多。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的谋士里那可不值一提,曹操压根就没正眼看过他。他之后能成功也是和敌人力量变弱了有关。徐庶如果和司马懿的才智相当,那在曹操手下的确难出名。
还有就是曹操虽然唯才是举,可那个年代的大环境还是靠家庭出身的,徐庶这样的寒门还是很难被人看重的。其实徐庶应该向程昱学习,做个文武双全的人,也许会在历史上更出彩。徐庶的名字出现在了曹丕的《劝进表》上,更说明他早就是曹丕的人,所以曹丕即位就提拔了他。说明徐庶在曹营是一直为自己找出路的。
三国时代其实跟着谁都是找工作谋出路,没有什么忠不忠,你说曹丕篡汉是奸,那刘备假传汉献帝死讯,登基称帝难道就是对的了。我们不要被后世朝代的洗脑话语给蒙蔽了,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是放到那个年代去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