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为什么屡败于安南?

  在十三世纪这一百年时间里,蒙古大军近乎占据了整个欧亚大陆。在当时已知的世界里,不论是新兴的王朝帝国,还是日薄西山的强大帝国,近乎全部倒在了蒙古大军的铁骑之下。正是因为如此,十三世纪这一百年的历史,对人类的发展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并且,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的扩张,也间接影响到了日后欧洲在近代的崛起。

  当我们回顾十三世纪蒙古大军征伐的历史时,便能发现,蒙古大军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则有着诸多的原因,要么是大量的收编敌国军队,用以做前锋组织攻城。要么,则以屠城威慑,使得对手人心溃散。如果遇到难以速克的对手的话,蒙古大军则凭借着自身在野战方面的优势,以高机动性迅速击穿对手阵线。但就是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荡平欧亚大陆无数国家,可蒙古大军却屡败于小国安南之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的蒙古大军,曾三次征讨安南,除却第一次蒙古大军征讨安南,有联合安南夹击南宋的战略要求外,剩下两次都属于大规模的征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次征讨近乎动用了将近百万大军。可这两次征讨,却最终都以蒙古大军损失惨重而宣布告终。实际上,蒙古大军所以会屡屡折戟于实力不对等的安南手中,其实是众多原因相互交错的一个产物。

  首先,蒙古大军屡次征讨安南的失败,都同安南的炎热气候,有着最为直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的是,蒙古高原长大的蒙古战士,对于寒冷的天气,有着很大的适应程度。可是,对于安南地区的热带气候,却有着天生的不适应。以至于,在两次征讨的过程中,蒙古大军的非战斗性减员,一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受制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对于热带疾病蒙古大军完全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防备。

  同时,自然环境的限制,也不只是局限于气候因素。实际上,当时安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并不善于蒙古大军的展开。而且,为了能够维持大军的征讨,粮草的供给也成为了悬在蒙古大军头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抗蒙古大军的征讨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便是,即便蒙古大军攻占了诸多重要的城池,但还是难以维持军队日常的补给。以至于,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安南对耗的局面。当热带病等原因,开始逐渐影响蒙古大军的战斗力后,安南军队则大规模的展开反攻。

  当然,蒙古大军征讨安南的失败,其实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透过征讨的失败,能够发现,蒙古大军在进军安南的时候,显然缺乏战略以及军事上的考量。甚至,可以说除了第一次有夹击南宋的战略需要外,其余两次很大程度上,都有着忽必烈意气用事的成分。而这样的情况,似乎就间接导致了两次征讨的惨败。

  根据《孙子兵法》记载“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而对于安南的问题,可以说完全能够通过别的手段达到目的。但忽必烈却一意孤行,在建元后两次大规模征讨,这使得忽必烈难免有些穷兵黩武的嫌疑。历史也正是如此,在元朝覆灭后,因为吸取了此前征讨失败的教训,朱元璋更是将安南列入了“不征之国”的行列。

  历史就是这样,蒙古大军看似所向披靡,但却屡败于安南小国之手。当然,在这背后有着诸多如气候环境等,诸多自然环境的限制。可是,总体战略的缺失与贸然的出兵征讨,则意味这支大军出发前,便已经奠定了失败的结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