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失败和他分封十八路诸侯有什么关系?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而非七国,一方面从地缘政治方面将诸侯势力打散,以便控制,另一方面打击旧贵族扶持军功阶层,目的都在于维护自己创建的霸主秩序。分析过项羽的分封内涵之后,仍有两个问题可做探讨。其一,关于项羽如此分封的目的问题,有人认为项羽的分封其实就是贾谊所主张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目的与刘邦相同,都是为了逐步消灭异姓王最终成为皇帝,只不过刘邦的步伐更为稳健。对此,我个人觉得猜测的性质比较大,首先项羽既然自称西楚霸王而非楚帝,并且在杀义帝也未表现出称帝的意图,那么在合法性上很难说其有称帝之志,其次纵观项羽的布局主要针对旧贵族,而并未针对军功阶层,因而无法推断他有统一寰宇之志,仅凭少年时一句话可取而代也,便认为项羽志在楚始皇未免略显牵强。
因而我自己的观点仍然认为其目的仅在于维护霸主体系,而不在称帝。其二,关于项羽如此分封的原因问题,我觉得这涉及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人们对于项羽的最初印象,或起源于不学无术的纨绔,项羽已经九岁了,年轻的项羽见证了祖父为了祖国奋战而死,从此在他的一生种下了种子。《史记》中对于项氏的评价,仅仅是世世为楚将,封於项,项家从未染指楚国的政治核心,却在危难之际扛起了整个楚国并为之殉难,而楚王与那些旧贵族们却在寿春无所作为,眼看着这偌大的楚国与项燕一起身死国灭。
这是由项羽自身实力不足来决定的。项羽也是志在天下的人物,虽然可能不是为了天下一统,但是也是想做天下共主的,可惜的是自身实力不足,不足以单独压制各路反秦势力,只能依靠军功新锐和六国旧贵族相互制衡来维持,分封不过是相互妥协的结果。而各路反秦势力的需求来讲,巨鹿之战前是为了求生存,权势是其次,巨鹿之战后,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了,权势复国才是最大诉求。打完大秦之后,到了兑现自家需求的时候了,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不好意思,莫说你只是个只有江东和彭城的盟主,掌控天下的大秦如何?还不是照样就反了。
彼时的项羽应该是没有能力在远离本土的地方直接同各路势力开战的,所以只能兑现各路势力的需求,该复国的复国,该建国的要建国。再转回项羽来讲,项羽是想坐天下之主的,各路诸侯又还很强大,我一个人是搞不定的,我想做秦始皇一样的人物是不可能的了,只能答应各诸侯立国,我做天下最大的诸侯,学学周王室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再找机会能不能统一天下。既然我想做天下共主,但是各路诸侯这么强大,我想安安稳稳的做老大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怎么办呢,只能利用诸侯间的矛盾让诸侯们相互制约,尽量削弱各诸侯的实力,我稳坐钓鱼台了。于是有了十八路诸侯的出现。
这里要说一下,项羽的战略之所以没有成功在于两点,一是项羽集团的政治能力严重不足,没有平衡好各诸侯国之间实力对比,没有团结好各路诸侯,特别是维护好从自己帐下出去的英布等诸侯国的关系,导致了后院频频起火,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后方大本营。在政治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又过于依赖武力,没有政治归化和安抚,导致各诸侯国反反复复,牵制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还有一个是过于迷信自身武力,对对手的实力没有一个全面、充分的认识,对有潜力的对手的处置失当。
特别是对刘邦、田荣、英布等的处置都不恰当,各路诸侯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制约,整个分封设想完全成了空谈。而项羽为什么册封了十八路诸侯?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多封诸侯,以分其力;二是酬赏军功,扶持新贵。秦末战争除了原来的六国贵族势力外,刘邦英布吴芮这些原相应起义的军事集团也起到了主要作用,按照当时的"政治正确",不分封不足以酬其功。如果只封六国,秦末战争中崛起的军事集团肯定会不满,这是要引发新一轮政治动荡的,而且六国国祚绵长,就这样复国很容易尾大不掉。
所以他的这次分封,重点削弱牵制的对象,就是六国,毕竟不管怎么说,项羽自己也属于义军系统的一部分,除了刘邦这样的个案外,分裂六国,并扶持"自已人"去进行牵制。比如,在原齐地,搞出了胶东、济北、齐三个王,而且田都算是自已人,用意还是非常明显的。秦地、燕地、韩地等都体现了这一方略,打散六国格局,再掺沙子。另外项羽之所以失败,跟他的分封也有关系,他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这一点从汉代建都长安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娄敬还是张良,都提到了坐拥关中,钳制东方诸侯,可见即使在楚汉战争后,对于分封诸侯还是不放心的,希望建议一个稳固的后方,这样即使诸侯叛乱,对政权的影响也不致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