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家族最后一位大将是怎么死的呢?
由于姻亲的关系,夏侯家族的将领和曹氏族人一样,都享受到了最高度的信任,正因为如此,《三国志》专门立有一卷,叫做“诸夏侯曹”。而作者在此后的评论中更是直接说:“由于是亲戚旧好、心腹之人而显赫一时。”实际情况也是,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大将,终生地位无人能够撼动。曹操平定西北马超后,夏侯渊成为西北战区司令,直到战死汉中。至于那些有点儿名气而名气又不是很大的,就更多了,如夏侯楙、夏侯霸、夏侯玄等人。要说夏侯氏的发迹,倒并不完全是靠关系,更多的还是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不过,和大多功勋将领的后代一样,夏侯家族的子孙们也是居高位者众,有实绩者寡。有一个人倒是例外,这就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他是介入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一个人物,其爵位是自己拼杀挣来的,官位是靠自己立功一步步干上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夏侯家族最后一个战将,至于他的儿子夏侯玄以及其他夏侯第二、第三代将军,不管他们的官位有多高,也只不过是靠世袭得来的一个将军名号而已,于“战将”这一名称丝毫不沾边。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不过,这样一个战将,最后却是死于相思病。
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的侄子,和曹丕关系比较亲近。曹操平定冀州,夏侯尚为军司马,率领骑兵跟随曹操征伐,后任五官将文学。曹操被封为魏王,魏国建国之初,升为黄门侍郎。代郡胡人叛乱,曹操派儿子曹彰前去征剿,夏侯尚参与军事,代郡平定。曹操在洛阳驾崩,夏侯尚持节护送曹操的灵柩回到邺城。根据这件大功再加上以前的功绩,夏侯尚被封为平陵亭侯,同时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再升职为中领军。曹丕当皇帝后,改封为平陵乡侯,并升职为征南将军,兼任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在此任上,夏侯尚上奏说:“刘备另有军队屯驻上庸,那里山高路险,他们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去偷袭,如果我们派奇兵悄悄前去,出其不意,一定是取得特殊胜利的大好机会。”于是率诸军一举攻克上庸,平定了周围的三郡九县,升任为征南大将军。孙权虽然自称藩国,但夏侯尚却更加抓紧攻讨东吴的准备工作,孙权后来果有二心。黄初三年,皇帝驾临宛城,派夏侯尚率领诸军,与曹真一起共同围攻江陵。孙权派诸葛瑾与夏侯尚隔江对峙,诸葛瑾带队渡河到了江中小洲,而将水兵分遣在附近江面上。夏侯尚趁夜放出很多油船,率领一万多名步、骑兵,从下游悄悄地渡河,攻打诸葛瑾的各路军队,夹江烧毁了他们的船只,水陆两道合力进攻,击垮了诸葛瑾的军队。江陵城尚未攻下,因瘟疫大起,曹丕下诏令夏侯尚率诸军返回。曹丕给夏侯尚增加食邑,又假以斧钺,实授荆州刺史。荆州地界内荒凉残破,西南与蛮夷接壤,东面与吴国以汉水为界,最初的居民大都居住在江南。夏侯尚从上庸开辟一条通道,向西开发七百余里,山民及蛮夷大多服从他的管辖,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前后降服者达数千家之多。黄初五年,改封夏侯尚为昌陵乡侯。
夏侯尚有一爱妾,深受夏侯尚的爱幸,其宠爱程度超过了正室夫人。夏侯尚的正妻是曹家的公主,又岂能受得了这般窝囊?曹丕知道后,就派人绞死了夏侯尚的宠妾。夏侯尚受此打击,悲哀感伤不已,生了一场大病,神情恍惚。爱妾已经下葬了,但他还是不胜思念,又挖开墓穴,开棺看她。曹丕听说后非常恼怒,说:“杜袭看不起夏侯尚,实在是有道理的。”不过,由于夏侯尚是前朝旧臣,又和曹丕从小就有交情,还因为夏侯尚有谋略,一向为曹丕所器重,所以对他的恩宠依旧。但是,夏侯尚还是不能自拔,以至于病重不起,回到京都后,于黄初六年去世,谥号为悼侯。
杜袭曾经任丞相府军祭酒,侍中,后来为丞相府长史,驸马都尉。当初,夏侯尚和曹丕亲昵,杜袭认为夏侯尚不是对人有益的朋友,不值得特殊对待。这话本来是对曹操说的,曹丕当初还很不高兴,出了“起墓开棺”事件后,曹丕才想起来杜袭的话。古人讲究“入土为安”,一个人下葬后是不能再见天日的。如果有人将人家的坟墓挖开,这将被认为是对活着的家人的奇耻大辱。挖坟掘墓还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夏侯尚置这些统统于不顾,足可见其相思至深。会有歧义可能是“既埋葬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一句,有人理解为夏侯尚仅仅是到墓地里看看坟头。如果这样,曹丕至于这样发怒,还要把早年杜袭的话再拿出来说事吗?夏侯尚死后,曹丕有诏书说他“自少侍从”,还说他“不幸早陨”,可见他和曹丕当是同年龄段的人,死的时候年龄当不会很大。由此可以认为,夏侯尚更大的死因在于相思。
夏侯尚有谋略又有战功,可以说是夏侯家族二代子弟中少有的智勇兼备之人,而这样一个对曹魏政权大有用途之人,竟然会因为相思而早亡,这不能不说是曹魏政权的不幸,也是夏侯家族衰落的征兆。也就是说,从夏侯尚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功勋家族从创业拼搏到安逸堕落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