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被蒙古灭国之后,西夏遗民的活动空间扩大到什么地方?
西夏灭亡时,蒙古军队焚烧其城,并对其境内的居民进行了灭绝性的屠杀,使境内的郡县废于兵,土地荒芜,造成长达30年难以恢复元气的境况。西夏的遗民何去何从了?这是一个长期为人们所困惑的问题。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夏灭国之时,依然有很多人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西夏遗民不仅在西夏故地继续生息繁衍,而且,随着蒙元王朝统一战争的继续,他们的活动空间逐渐扩大到了中原地区。
在元代,西夏遗民被称为“唐兀人”,是色目人中的一种,且分布地域较为广泛,涉及9个省区。他们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相濡杂处,读儒书,通文法,重礼仪,生活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融入了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中。
从整体上看,元代的西夏遗民分布主要存在4种情况。
第一种是留在西夏故地的西夏遗民。西夏故地的遗民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战争结束后,元对西夏故地实行了有效的管制,大力开发当地的农业。部分西夏遗民在这一政策的号召下重新返回宁夏和河西一带定居。另一部分是在蒙古灭夏战争中受降于蒙元政府的西夏人。
生存繁衍于河西一带的昔里钤部之兄举立沙一族,就是因为在蒙古灭夏战争中以城出献而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举立沙之子被元太祖封为肃州路世袭“达鲁花赤”。在鄂尔多斯台地的边缘,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苏木、鄂托克斯的巴音陶亥乡和查布苏木也聚居着一部分归附于成吉思汗的党项族后裔。
第二种是移居内地的西夏遗民。元代的西夏遗民移居内地主要是通过随军东征南下和入朝为官两种方式进行的。居于河北地区的西夏昔里钤部就是在随元军征战后,留居于此地,世袭大名路达鲁赤花一职,其家族在元代为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罕见的。
在河南北部濮阳地区有一支杨姓西夏遗民也是因征战而后居于此地的。安徽的西夏遗民有居住在庐州的那木翰家族、昂吉儿家族、余氏家族,其中那木翰家族和昂吉儿家族都是随军征战后留居当地,而后又世代为官的。昂吉儿家族中的昂吉儿为步入元朝官场的佼佼者。
余氏家族是以入朝为官的方式留居于安徽的。四川地区也有一部分西夏遗民,这部分西夏遗民与安徽地区的余氏家族属同一族系。在云南地区,有西夏斡氏家族的后裔生存繁衍,他们也是世代为官,对云南地区的影响较大。
第三种是生存于青藏高原上的西夏遗民。青藏高原上的西夏人分布在四川的木雅地区、中尼边境一带和西藏地区。在西夏灭亡前后,一些西夏人沿着唐时的北迁路线,遁亡到四川的木雅地区,其中一部分在木雅地区定居,另一部分继续南迁,经过藏北、拉萨两条路线进入后藏的萨迦地区,又辗转迁到后藏和尼泊尔,成为中尼边境上的西夏遗民。
另外,西夏王室中的一部分贵族,在西夏灭亡前就定居于西藏的昂仁,西夏灭亡后又有部分西夏人沿着去拉萨佛教圣地朝觐路线,遁往西藏,居于昂仁地区。
第四种是迁徙于中亚的西夏遗民。这部分西夏人主要是在西夏灭亡前就迁居中亚的。
西夏遗民在元朝的社会地位还是较高的。当时,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用分化政策,制造民族歧视和民族矛盾。他们把各族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其中色目人包括西夏人、维吾尔人、回回人、西域人和留居中国的部分欧洲人,由于他们归附蒙古较早,所以最得信任,其政治、经济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元朝政府中比较重要的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汤开建先生据元明史料列出《元代西夏人物表》,在元朝廷和各地方做官的唐兀人有370多人,而且他们中有部分人在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整个元朝时期,党项上层人士有的在中央政府身居要职,有的在省、路、府总制一方,有的在西夏故地为元朝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有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党项人士在发展蒙元时期的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此时的党项羌族的民族文化无论是语言文字方面,还是宗教习俗方面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历经元、明,党项羌族的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汉族及其他民族所融合,最终走向了消亡,而西夏文明也被一同带进了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