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为什么会被称为是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八王之乱”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这次内乱不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且直接引发“五胡乱华”,并导致西晋亡国。那么,“八王之乱”到底因何发生,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根本原因:司马炎的施政错误,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了确保江山永固,他在施政方面汲取了东汉和曹魏灭亡的教训,从而制定了一套自认为极为稳妥的统治架构,但这个架构却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而这则成为了“八王之乱”的根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东汉的灭亡很大程度源于地方势力的崛起,尤其是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下州刺史的崛起。于是乎,司马炎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虽然仍然沿用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但却对地方势力进行了极大的削弱,尤其是在军队方面,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晋书·山涛传》),不仅裁撤了地方军队,而且连地方武将都进行了大规模裁撤。

  与此同时,司马炎之所以能取曹魏而代之,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曹丕对于宗室的限制。曹丕继位之后,不仅削去了藩王的治权和兵权,而且在各封国设立防辅,监国谒者,负责监视藩王,此举虽然减弱了宗室对皇位的威胁,但也削弱了皇位的屏障。

image.png

  司马炎汲取曹魏灭亡教训后,重新启用分封制度,先后分封二十七位宗室为王,且规定“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从而使得宗室具有了相当庞大的力量,意图集合宗室力量维护司马家族的统治。

  此消彼长之下,地方势力平衡完全被打破,一旦宗室藩王起兵叛乱,各州郡由于自身实力太弱,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而这便是“八王之乱”迅速席卷全国,而朝廷无力平息的根本原因。

  直接诱因:贾南风专权乱政,中央混乱宗室参与朝政

  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之女,后被嫁给太子司马衷,并于泰始八年(272年)被册封为太子妃。永熙九年(290年),司马炎驾崩之后司马衷继位,贾南风遂成为皇后。

  贾南风因与太傅杨骏争权,再加上与太后杨芷(杨骏之女)有怨,于是勾结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和寺人监董猛等人,调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入京,以谋反之罪诛杀杨骏,并废杀杨芷。之后,司马亮被封为太宰入主朝政,而司马玮则被封为卫将军。之后,贾南风又利用司马玮和司马亮不和,矫诏令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后又杀司马玮,至此贾南风开始擅权专政。

  然而,随着太子司马遹的年岁渐长,贾南风开始视其为威胁。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开始行废立之事,她以姐夫韩寿之子韩慰祖为幌子,谎称这是当年自己在晋武帝丧期期间生下的孩子,只因当初乃国丧期间,这才没有公开。之后,贾南风以谋反之罪将太子废黜,将司马遹与三个年幼的皇孙囚禁于金墉城,又杀司马遹生母谢玖和司马虨生母蒋俊。

image.png

  贾南风废黜太子之举直接引发众怒,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殿中中郎士猗等人联络赵王司马伦意图废掉贾南风,司马伦则秘密联络贾南风,告诉其有人打算废掉她,并重新扶立司马遹复位,促使贾南风杀死了太子司马遹,而司马伦随后以为太子复仇为名杀死贾南风及其党羽。

  永康二年(301年),彻底铲除贾南风集团后,司马伦废晋惠帝司马衷,自立为敌,结果此举引发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起义”,“八王之乱”的大幕就此拉开。

  事件影响: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历史走向发生剧烈改变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西晋“八王之乱”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其不仅导致了西晋的灭国和五胡乱华的发生,而且间接引发了此后长达近三百年的战乱,以及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等。

  1、西晋就此灭亡,五胡乱华开始。“八王之乱”历时长达十六年,辐射范围更是遍布整个北方,结果不仅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衰败,而且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力也开始全面丧失。而在诸王相互攻伐的同时,氐人和匈奴人也发动叛乱开始自立,先后成立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并最终攻占洛阳和长安,西晋就此灭亡。与此同时,自两汉以来长期内迁、此时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也开始纷纷叛乱、自立,就此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image.png

  2、北方汉人南迁,民族融合发展。不论是“八王之乱”,还是“五胡乱华”,这段时间的战乱主要集中于北方,而西晋宗室司马睿于南方建立的东晋却相对较为平稳,因而大量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史称“永嘉南渡”。毫无疑问,永嘉南渡极大的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北方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但很多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发展却纷纷推行汉化,这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而南迁汉人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的相融合,则同样推进了南方的民族融合。

  3、游牧民族发展,中原优势丧失。五胡乱华之前,北方游牧民族一直相对较为落后,虽然曾诞生过一些强大的民族,但由于统治方式的落后,这些游牧民族犹如昙花一现一般,迅速崛起之后便又迅速衰落了。而由于五胡乱华的发生,游牧民族开始向中原进行渗透,其中更有北魏、北周等政权积极实行汉化,他们从中原学习了大量先进知识和先进思想,甚至吸收了部分汉族人口,这些都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历经隋唐两朝,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一改之前的松散部落结构,也开始推行中央集权统治,虽然他们仍然保留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组织结构的改变却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直接体现便是宋朝时期先后崛起的契丹、金国和蒙古,以及宋朝以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优势的丧失。

image.png

  4、佛教飞速发展,宗教格局改变。佛教虽然在两汉交接之际便已经传入我国,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中原王朝都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因此这一时期的僧人几乎全都是西域胡人,正如南北朝时期南梁僧人慧皎在《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所言,“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因而西晋以前佛教在我国的发展都极为有限。直到西晋灭亡,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之后,这种局面才开始打破,而后赵更是于建武元年(335年)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从此,佛教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历经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开始从一个小教派逐渐发展成为后世三教之一,这一点在隋唐时期体现的极为明显。

  如上所述,“八王之乱”虽然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灾祸,但也直接引发了一个时代的剧烈变革,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和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