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独尊儒术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儒术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对西汉独尊儒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引言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趋势是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百家争鸣。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建立。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国家统治,在思想上,实行了“焚书坑儒”和“以法为教”的政策,抵制儒家思想,讲究严刑峻法,倡导依法治国。

image.png

  西汉王朝

  西汉前期,中央政权推行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思想,讲究道法自然,与民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无为统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然而,儒学取代黄老学说的过程依旧非常艰难,这个过程也反映了西汉政府治国方略的巨大转变。

  一、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和内忧外患的现实冲突

  汉代建立后,中央政权主张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政策,其主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以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国家要减轻自秦朝以来的严刑峻法,尽量不改变过去的政治制度,“尊而勿失”。在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减免赋税,尽量不修建重大工程,不劳民伤民,不浪费人民资源和财力。在外交上,应该采取温和、和平等态度,尽量减少战争的爆发。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在文帝、景帝时期进入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武帝即位之初,国家经济达到顶峰。

image.png

  盛世繁华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描述道,汉武帝在政期间,国家一切相安无事,如果没遇到什么旱水灾,百姓自给自足,政府财库富裕。京城的钱财积累到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腐朽了也数不清钱的数目,粮仓成年累计,都腐烂得吃不了了。尽管有点夸大其词,但休养生息政策给西汉带来的繁荣还是足以说明的。

  然而,过分强调不干政,弊端总会显现,于是政治矛盾开始出现。在经济上,由于政府干预的比较少,民间土地的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沦为流民,要么依靠强大的地主,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在政治上,地方诸侯势力膨胀,这对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便是西汉诸侯问题的全面爆发。在外交上,匈奴势力强大,不断侵扰边疆地区,而南越等国也反复无常。

image.png

  汉初七国之乱

  因此,这些地方和外部出现的新问题很难通过过去的无为政策来调整。无为必将被新的统治思想所取代。当时,儒学通过荀子、贾谊、董仲舒等人的不断吸收了法家、阴阳学等学派的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服务的新儒学。因此,新儒学取代黄老学派已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步履维艰,汉代独尊儒术的确立充满了艰辛

  汉武帝继位之初,就有很多朝中大臣已经开始支持儒学,汉武帝也非常喜欢儒学,因为他从小受过魏绾等儒生的教育。然而,在汉武帝之初,国家的真正权力仍掌握在窦皇后手中,而窦皇后是黄老派的坚定捍卫者。

  她曾要求宗族成员学习《老子》等道教书籍,违者都会受到惩罚。早在汉景帝时期,儒家学者辕固生就差点被窦太后处死。因此,汉武帝在推行儒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image.png

  影视剧中的窦太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令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向朝廷推荐贤明敢于直谏之人,即招贤纳士。当时,魏绾提出,推荐的人才必须是儒生,汉武帝同意并实行了这一政策,这是“独尊儒学”的第一次尝试。然而,由于窦太后的巨大权力,独尊儒术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年,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建议汉武帝能够自己亲政,并建议上书不要经过窦后。结果,赵绾和王藏被捕入狱,被迫自杀,这表明窦太后的权力依旧非常顽固,而处于继位之初所谓汉武帝显然不是窦太后的对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与窦太后的争斗中取得了胜利,汉武帝渐渐掌握了军权,黄老学派也开始退出政治。第二年,窦太后去世,标志着无为时代的正式结束。

  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统治,独尊儒术的实施给西汉社会带来了异常的繁荣

  在窦太后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再次发布了一个推举贤良的策略。

image.png

  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并向汉武帝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推行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将君权的合法性归于天命,神化君权,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认为应禁止非孔子的学术活动,统一思想。三是建立太学,以儒学治国,培养人才,在民间大规模建立学校,教育人民。

  汉武帝很快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开始全面推行儒学统治。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命令公孙弘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是以博士任教授。在地方一级,汉武帝下令建立地方级学校,地方教育体系建立了起来。

  太学儒学子弟是“博士子弟”或“太学子弟”,享有免除赋役的特权。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考试程序,有机会被选入朝廷,从政当官。此后,学习儒学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大约10年后,汉武帝开始对儒家礼仪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改名为“元鼎”,接受了儒家的天命观。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进行大规模的封禅活动,改定礼制和历法,汉武帝推行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君主权威地位。

image.png

  《春秋公羊传》

  在法律上,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其中,鉴于秦朝刑法的严峻的教训,过分讲究刑法往往不得民心,所以暴乱才会四起,反抗王朝统治。西汉儒家开始“以礼入法”,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刑法改革。

  董仲舒、公孙弘以《五经》为立案依据,得到汉武帝的支持。至此,儒家经典具有法律效益。汉武帝要求诸子学《春秋公羊传》,为以后处理国家事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董仲舒写的《春秋决狱》的实施,标志着儒家经典的法制化,有效解决了儒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矛盾。

  当然,儒家思想的弘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充分的体现,汉武帝在儒学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制度改革,如推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中外朝制度等等,实现了由无为而治到大有作为的转变。

  结语

  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新儒学得以全面推行并且独立起来,自汉代以来,儒学一直是历代的官方思想,儒学在吸收其他学派和宗教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生着革新。

  董仲舒的尊儒思想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型需要的一项重大举措。西汉治国方针经历了废除刑法、讨论明堂的建立、增设博士、抑除黄老、制定良策、任命儒士等六个阶段。

  从政治的开放走到理论的完善再到组织的实现,构成了一个危险而壮阔的历史过程,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汉代的儒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后世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束缚了民族思想,使学术自由成为后世一些有志之士的奢望,因此中华民族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参考文献

  《汉书》

  《春秋公羊传》

  《春秋繁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