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丞相封侯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丞相必封侯的惯例?
你知道西汉的丞相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汉朝(分东西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而西汉则是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到公元8年结束,共历十二帝 ,存亡有二百一十年。
在西汉时期,曾经出现过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西汉几乎所有的丞相,被封的都是侯爵,除了吕后当政时,吕雉大封吕氏宗亲,因此吕后的侄子吕产曾被封为王之外。
为什么西汉的丞相,几乎没有被封过王的?也很少有被封侯以下的爵位的呢?
1、汉承秦制
汉朝初期,汉朝的朝堂上很多官职,都是基本照搬秦朝的。而秦朝时的丞相权力很大,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朝廷政事的帮手,相当于现代的总理一职,是“百官之首”。也就是说,国家大事并非皇帝一个人来管理和决策,皇帝要与文武百官商议,让丞相最大程度参与管理和决策,再让丞相协调各级下属让官员去执行。
所以,丞相的地位就显得举足轻重,他需要经常协调百官决策和管理国家大事,并联结皇帝。然而,丞相在与百官商议的时候,也不能总在皇宫里商议,毕竟皇宫是皇帝的私人大院,所以丞相就需要重新寻找一个和百官商量事情的地方。
这个时候,丞相的府邸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那不光是丞相居住的房子,更是他办公开会的地方。这也就形成了皇帝在皇宫里上朝开会,而丞相就得在丞相府办公开会的局面了。然而,在汉朝制度中,丞相无权开设府邸,只有获封侯爵爵位的人,才可以开府。
所以,汉朝初期的一些丞相,都是从侯爵里面挑选出来的。渐渐地,后来也就形成了丞相必封侯的传统。
2、时间的洗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已有百年历史,一个国家的风貌已经成型,此时的开国功臣们以及世家侯爵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尤其是开国功臣的后代们,在这些人又不是多么出色的情况下,朝廷肯定是不愿意耗费更多资源养“闲人”,不能让这些人一直带着“开国功臣”的名号享受太多国家资源。
而汉武帝时,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且他重用的人才也多是儒家大师,又或者用一些外戚来做丞相。说白了,自此之后的丞相,就是皇帝凭个人意愿,想让谁做丞相,丞相就是谁。
这么一来,那些侯爵世家的人,随着朝廷开始采用“皇帝意愿外聘”的方法任命丞相,不再从那群功勋之后里面挑选。他们就会不服气:我们是世袭的,我们祖祖辈辈都给皇帝打工,在朝堂之上也站了多少代人,为侯为相,即侯爵也就是丞相,凭什么现在不再从侯爵里面选丞相了?
那么,这些侯爵世家要如何管理呢?换句话说,现在以皇帝个人意志选出来的丞相要怎么才能服众?所以,国家就有必要提高丞相的爵位和政治地位,从而给丞相开创了封侯的惯例。
3、丞相必封侯制度的定型
汉朝初期时,大多功臣都是有能之士,而能封侯的人,除了有功,还要非常忠诚才行。所以,即便是权力给得很大,他们也会专心治理好国家,不会有犯上作乱的问题。
但到了汉武帝时,这些侯爵功勋的后代经过近百年时间的洗礼,质量就下降了好多。换句话说,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延续,早就不是跟刘邦征战四方时的热血兄弟了。经过这么多年,他们也都深谙“为官之道”,成了玩弄权术的老狐狸。
因此,继续在侯爵之中来选丞相就不再合适,这么做难免会选出一大堆庸才。而且,若是侯爵世家再给丞相这种高官大位,而相权又过大,其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足以和皇帝对抗,甚至平起平坐,这对维护皇权独尊也太危险了。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如果采用职位变换,把某位侯爵削除爵位换成丞相是否可行?答案是:这一定是不太可行的。因为侯爵是世家,皇帝如果突然摘了世家侯爵的头衔,让他去当一个不能世袭的丞相,只要是有点智商的人,肯定不愿意。但既要保留侯爵世家,又要给这些侯爵丞相大位,这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举措。这时,让一个背景不够强大的非侯爵之人,令他在当上丞相后顺便封侯的办法,就显得更为妥当一些。
于是,西汉就逐渐形成了丞相必封侯的惯例,但总的来说,丞相封侯制度,其实是西汉时期的统治者在左右为难之下不得已实行的的无奈之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