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作为曹魏顶尖的武将 他们谁掌握的兵权更大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五子良将,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提到三国,人们往往会感到热血沸腾,因为那是一个群雄割据、纷争不断的时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当然,仅仅是接连不断的战争还不足以使得三国拥有如此广泛和经久不衰的人气,与战争伴随的,是无数精彩的故事,是悲欢离合、勾心斗角和世事难料。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三大阵营各自为战,每方都有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共同创造和填补了原本空荡荡的历史,也因此被后世所铭记。

  今天我们说到三国时的人才,相信"五虎上将"、"五子良将"这些因名著《三国演义》而广为人知的武将群体是很具有话题性的。按照民间流传甚广的观点,能够勉强和蜀汉"五虎上将"这一顶级武将"天团"相媲美的,恐怕只有能力相对更加均衡的五子良将了。

  所谓五子良将,指的是曹魏势力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位将领,他们因在《三国志》中被编入同一传,并得到"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的评价而得名。

  那么,作为曹魏顶尖武将,他们谁掌握的兵权更大呢?

  要想解决这五位将军谁掌握更大的兵权,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从史书中寻找他们在何时被授予的军队最多了。

  因此,我们不妨以《三国志》为标准分别寻找这五人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到被普遍认为配得上五子良将之首的名将张辽,在史书中关于他统帅具体数额军队的记载见于建安十九年(214)。这一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孙权但无功而返,班师回朝之际,他"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由此可见,作为主将的张辽当时是率领七千人驻扎在合肥。曹操离开没多久,孙权带着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而张辽先是自带八百精兵趁破晓时分闯进敌营左右冲杀重挫其锐气,再是坚守城池十余天,终于换来了孙权的撤军。

  两年后,曹操见合肥确实防务艰难,于是"增辽兵,多留诸军",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张辽所率领的兵马应当是要远远超过七千。

  说完张辽,我们看看五子良将之首称号的另一强力竞争者张郃的情况,张郃本是袁绍部将,官渡之战时投奔曹操,此后屡立战功,颇受信任。

  据史书记载,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汉中时,曾经"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本来,张郃是夏侯渊的副将,后者被黄忠所杀后,他便被推举为了曹操西线战场的元帅,号令西线兵马。

  张辽、张郃一个统领东线,一个主管西线,都属于有勇有谋的帅才,但相比之下,笔者认为东线比西线压力更小。

  一方面,孙权的部队精于水战,在陆地上战斗力没那么高;另一方面,孙权主要采取守势,主动进攻威胁魏国的次数不多。相比之下,西线的曹军要防备来自蜀汉的一波又一波进攻,需要更多兵力作为支撑。

  接下来我们看乐进,他身材不高大,却有胆量、够勇猛,因为在军中的优异表现,曹操将其提拔为张辽的副将,与其一同镇守东线。

  因为一直是副将,乐进尽管战功显赫,但自己却没有掌握多少兵权,在这里我们不过多讨论。因投降关羽备受争议的于禁算是五子良将中统御能力比较强的一个,据载,建安五年(200)曹操北伐袁绍,于禁因为自告奋勇担任先锋得到了曹操划拨的两千士兵。

  随着战争的深入,于禁还"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也就是和上文提到的乐进一起统帅五千兵马。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为了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可见他在兵权最大时应当是手握三万大军。

  最后一员大将是徐晃,他原本是杨奉部下,杨奉被曹操击败后,他也就加入了曹军。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西凉诸侯交战,曾经"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故而当时其统兵数为四千。数年后关羽北伐,曾经率领五千步骑与徐晃交战,从徐晃获胜的结果看,当时他所辖部队应该也在五千人左右。

  总而言之,五子良将中统帅过上万兵马的应该只有张辽、张郃、于禁三人。其中,于禁是作为救兵被临时增兵到三万,而两位张姓将领则均是作为一条战线的主帅。景元四年(263),魏国派出了十八万兵马来灭亡蜀汉,而其平日部署在西线的士兵怎么也有五六万之众。

  在没有其它确切数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西线张郃应该是五子良将中兵权最大的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