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只有武则天有吗?无字碑是用来做什么的?

  无字碑只有武则天有吗?无字碑是用来做什么的?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她死后的无字碑更是被后世诸多谈论,可是你知道么同样无字碑的不只有武则天,明十三陵就有十二座是无字碑。

  武则大在公元623年出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14岁人宫,成了唐太宗后宫的一名“才人”。尽管她曾是先皇的人才,尽管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联名反对,她仍然以她的才于、机敏和阴毒,登上了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之位。登上后位之后,她绝不宽恕自己的对手,褚遂良被贬爱州(今越南清化),老死于此;长孙无忌被诬企图谋反,先贬黜州,继而赐死。

  高宗多病,不大管事。660年开始,武后帮着批阅奏章,674年,正式参与政事。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684年,武后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690年9月,她宣布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自此,她达到了权利的崩峰,她正式在位13年,主持朝政则达40年之久。

  武则天是极富心计面又有几分霸气的女人,她在总结她一生功过的墓碑上为什么不著一字呢?

  或许是她傲气十足,认为她统治的儿十年里,功德大得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或许她于垂暮自己树碑立传?或许她聪明绝顶,深知她的一生功过相杂,会引起后人议论,干脆留下一无字墓碑,功过由人评说。

  明十三陵有十二座是无字碑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境内的天寿山旁,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两百三十余年的时光中,这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寝。此外,还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后宫妃嫔都长眠于此,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处皇家陵寝建筑群。

  但是在明十三陵,除了思陵之外,其他的每座陵寝都有一座只字未刻的空白的石碑,这些石碑被称作无字碑。这是为什么呢?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件事,并且曾经提出了疑问:"明诸陵,唯长陵有圣德神功碑文,余俱有碑无字。检查诸书,唯徐乾学《读礼通考》载,唐乾陵有大碑,无一字,不知何谓?而明诸陵效之,竟以为例,实不可解也。"

  我们知道,在古时候不论皇帝的实际政绩的好坏,他的陵寝前都要留下一座石碑来赞美他的功绩。但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没有什么文化,还很讨厌文人的那套虚伪做作的说辞,认为这些刻在石碑上的溢美之辞不过是多此一举,是在没有必要。朱元璋曾说道:"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所以在洪武二年(1542),皇陵的碑文刚刚被翰林学士撰写完成时,他就废掉了这篇碑记。"亲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以这件事为开端,皇帝陵寝的碑文由继承的皇帝撰写就成了定制。

  但为什么后来的陵寝都没有碑文了呢?

  这是因为在仁宗之后的皇帝们,陵寝前都没有立碑,直到世宗时才开始着手修建。于是新建的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碑文的撰写重任都落在了世宗一个人身上。而碑文的撰写可没有那么容易,首先是因为太难写了。仁宗为明成祖写的碑文洋洋洒洒三千余字,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词。而新立的碑文需要有新的创意,并与之前的碑文有所不同。而世宗要写七个风格不同的碑文,还得在文字、文意上与仁宗所写的碑文有所不同,这实在是太难了。

  其次,碑文的撰写需要对墓主的情况有详细而生动的了解,但是世宗和之前的皇帝相隔太久。要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只能通过各位皇帝的《实录》,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世宗又怎么可能有时间每日伏案翻阅资料呢?更何况,每位皇帝的政绩差异很大,仁宗与宣宗在位时都做出了贡献,大可以抒发赞美之词,但是像英宗这种在政治上没有作为的皇帝的碑文可就难写了。

  这些困难让世宗直接放弃了撰写碑文。既然这七陵的石碑都是没有字的,那么后来的永、昭、定、庆、德五陵也沿用了这一制度,均建造了没有字的碑亭。这样十三陵中的十二陵立下的都是无字碑。但是历来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认为皇帝的功德太大,以至于语言都无法表达,所以就干脆一个字也不写,任由后人评断。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