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已经是个年仅六旬的老头,为什么还能获得上官婉儿与韦后的青睐?
武三思,武周朝宰相,女皇武则天的侄子,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武则天晚年被轰下了台,意味着武周灭亡,李唐复兴。叱咤风云的女皇晚景凄凉,基本处于被囚禁的状态。而武三思作为她的亲侄子,竟然没被牵连,反而成了大唐新贵,真让人大跌眼镜。
中宗李显上台后,武三思成为他身边的红人,很快提拔成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一名位高权重的宰相。武三思得势后,将矛头直指发动神龙政变,将姑姑轰下台的五位大臣。通过一些列阴谋手段,将他们搞下了台,并用极端残忍的手段将他们折磨致死。
在那段时期,武三思权倾朝野,无人能及。大唐帝国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皇帝懦弱、后宫干政、武氏当道。忠于李唐的仁人志士无不扼腕叹息,大唐何时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
按照规律,像武三思这样的亡国贵族下场都不会太好,那么武三思为何能打破这个规律呢?是因为他有两个有本事的情人,上官婉儿与韦后,这二人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女人。大家不禁要问,当时武三思已是一个年近六旬的糟老头子,他有何魅力?竟能同时获得上官婉儿与韦后的青睐?
武三思的为人
《旧唐书》记载:“三思略涉文史,性倾巧便僻,善事人,由是特蒙信任。”总结的非常到位,武三思就是一个倾尽所有心机,谄媚逢迎,善于趋炎附势的人,所以博得了武则天的信任。
武则天父亲早亡,年幼时受到哥哥们,也就是武三思父亲与叔父的薄待,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武则天与娘家人关系一直不好,直到高宗上元年间,武则天感觉在朝中力量太弱,才将两个侄子武承嗣与武三思从流放地召唤回来。
能够重见天日,武承嗣与武三思兄弟倍感珍惜,他们费尽心机的献媚,对武则天以及身边的宠臣极力阿谀奉承,心甘情愿为女皇的面首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人牵马执鞭。武三思还挖空心思铸造了一根铜柱,名叫“天枢”,耗尽了民间的铜铁,用以为女皇歌功颂德。
大才女上官婉儿一直担任女皇的机要秘书,女皇晚年时升格为首席秘书,颇得女皇信任。这么重要的人物,武三思绝对不会错过。他利用一起编修国史的机会,向上官婉儿大献殷勤。
上官婉儿才华横溢,聪明伶俐,长期跟随女皇耳濡目染,也变得迷恋于权力,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面对武三思这样有权有势的男人,自然抵不住诱惑,所以二人一拍即合。
武则天布的局
晚年的武则天明白了李唐江山的恢复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所以,立李显为太子。然而她并不甘心武氏一族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也担心李唐复国后对武氏子孙大加屠戮。为了保住武氏她布了一个局:
其一,加强李武联姻,用婚姻将两家捆在一起。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永泰公主嫁给了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
其二,将武氏子孙与李氏子孙召集到明堂,让他们盟誓罢斗;
其三,上官婉儿与武三思二人身份如此重要,产生私情武则天肯定了如指掌。而为了上官婉儿的将来,武则天已将她许给了李显,这该如何是好呢?
上官婉儿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人老珠黄,与李显纯粹是政治婚姻。而与武三思的私情不但可以解决上官婉儿的个人问题,还可以在李氏与武氏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是符合武则天心意的。所以,对于此事,武则天视而不见。
从后来的实际效果看,第一点与第二点远没有第三点那么管用。
韦后的野心
韦后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女人,成为皇后以后,她便迫不及待地垂帘听政。然而,她的能力却与野心不配套,她需要帮手。
常年的幽禁与流放,使李显与韦后夫妇二人在朝中孤立无援,他们迫切的需要政治上的盟友。而上官婉儿才智过人,不仅常年掌握机要,还是李显名义上的妻子,初封为婕妤,后升为昭容。所以,李显与韦后都非常宠她。
上官婉儿作为内命妇,竟然在宫廷之外拥有私宅。可以以文会友,拉拢大臣,同时也为她与武三思私会提供了便利。
此时的武三思面对发动神龙政变的五臣正在瑟瑟发抖,如果说服了皇帝,杀他武三思有的是理由,就像踩死一只蚂蚁。
上官婉儿没有忘记武则天的安排,没有忘记与武三思的感情,她发挥了武氏与李氏桥梁的作用,及时说服了李显与韦后,将武三思拉入了己方的阵营。
武三思也具备这样的实力,武承嗣死后,他已成为武氏诸王的领头羊。李显之所以接纳他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有了皇帝的支持,武三思有能力快速形成一股与五位功臣相匹敌的势力。
武三思那股谄媚劲使他很容易被人接受,很快博得了韦后的青睐。一个上官婉儿,一个武三思,有了这二人的支持,韦后感觉婆婆武则天所达到的高度也并非遥不可及。
就这样,李显、韦后、上官婉儿、武三思四人迅速形成一个利益、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