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叛乱初期势如破竹,他为什么不渡江北上呢?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吴三桂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吴三桂叛乱之初,非常顺利,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所经之地,诸府州县将吏非逃即降,清军一触即溃,“湖南绿旗官兵多附贼”。康熙十三年二月,吴三桂的叛军攻陷常德、澧州、长沙等地,已经完全控制了湖南省,完全可以乘胜渡江北上,可是他却顿兵数月,没有乘胜渡江,扩大战果。

  而清朝利用这段时间,集结重兵,防御江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的局面,结果导致吴三桂错失战机,形势越来越对他不利。那么吴三桂为何会做出这样愚蠢的决策呢?当时吴三桂手下诸将纷纷主张渡江北上,却遭到了吴三桂的拒绝。原来他心存幻想,想与清朝议和。

  当时吴三桂以及他的谋士方光琛认为己方已经占据上风,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机与康熙帝谈条件。吴三桂叛乱后,一直对清朝使者吏部侍郎折尔肯、翰林学士傅达礼予以优待。在占领常德后,吴三桂让这两位带着自己写给康熙帝的信件北上。在这封信中,吴三桂的口气非常傲慢,说自己已经收复了明朝三分之一的领土,因此他提出了三点要求。

  如果清朝能满足其要求,双方就此罢兵。那么吴三桂的条件是什么呢?其一,吴三桂以现在占有的地域为筹码,想与清朝“划江而治”。其二,吴三桂想让康熙帝放了自己的儿子以及孙子们。原来早在顺治年间,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就娶了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建宁长公主。此后吴应熊作为人质,一直生活在北京,生下了几个儿子。

  吴三桂一直惦记着生活在北京的儿孙们,因此他想借助战场上的有利形势,迫使康熙帝放了自己的儿孙。也就是因为这两点原因,所以吴三桂才顿兵不前,等待康熙帝的答复。然而吴三桂失望了,他的信件非但没能救了自己儿孙的命,反而成了“催命符”。康熙帝看完吴三桂的书信后,当即下诏:

  “近阅吴三桂奏章,词语乖类,妄行乞请”,“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

  康熙帝通过诛杀吴应熊,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平叛的决心,他还下诏表示不接受吴三桂的议和,吴三桂只有“束身归命”。当吴三桂得知儿孙的死讯后,留下了眼泪,他甚至承认,“今日乃骑虎矣”,他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作战。吴三桂久经战阵,但终究是老了,已经没有当年的闯劲。

  人老了,思想就会保守,吴三桂此时已经62岁,“三桂年老,更事多,欲出完全”。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束手束脚,错失战机。人生就是这样,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吴三桂失去取胜的机会后,胜利的天平就转向了清朝一方,康熙帝通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