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武科考试的内容是什么?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起始于隋朝,唐承隋制,并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最初,科举制度只有文科考试,到了武则天武周时期,才出现了武举考试。对武举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为什么小编一起看看吧。

  唐代武则天时,这位女皇帝为了选拔册封武将,培养自己的势力,首开武举。其后,武举便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项制度为历朝历代所延续了下来。

  只不过武举时断时续 ,且不同的朝代侧重点也不同,但考试的形式基本相似,也会参加乡试、院试、殿试,最终产生武状元。

image.png

  武科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骑马、射箭、马枪、负重等技术。

  射箭这一科目上,要求非常高,射出的箭要远要准,并且还规定在马背上能射中一百米以外的物品。

  负重这一科目上,必须要能举起规定重量的物品,并把这个物品安稳地放到指定的位置上。

  此外,参加武科考试的考生身高要在六尺以上,并且对外貌也作了要求,即“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这些规定自然是有针对性地为了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而设立的。

  唐代开创的武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位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军郭子仪便是武科出身,他参加武科,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从九品下),步入仕途,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

image.png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定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武科除了考武力外,还要“副之策略”,这样一来,并不是只有蛮横之力的壮汉就可以中举,还要有一定的军事谋略才行。

  宋仁宗时期,由于北有契丹辽朝,西有党项西夏王朝的虎视眈眈,宋仁宗对武举也颇为重视,他甚至亲自对参加武举的考生进行考核,首先他会考核武举人的骑术,然后是射术,只有这两个科目通过以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科目的比试。

  宋代武举总体上是以武艺为主,以兵法、布局策略的文化考试为辅。

  元代时的科举制度兴废不常,也就没有武举制度。

image.png

  到了明代,武举考试又有了明显的变化,武举以考察谋略的笔试为主,而以武艺为辅了。并且也是先进行谋略考试,如果不及格,就直接淘汰,武艺再高也没有表现的机会了。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以武力夺取天下,因而统治者尚武,不仅要求他们的皇子皇孙们经常练习骑术、射箭,还把武举的武艺考试放在了前面,首先考骑射、力气、武艺等,合格者再参加笔试。

  历史上的武举一共进行了大约500次左右。宋神宗时,开始设立武状元,历史上有案可察的武状元有282名。

  总体而言,相比文举,武举其实一直是受到歧视的,一是因为历朝的武举制度时而设置,时而废弃,取士人数远远少于文举;二是因为武人即使考中武举后,也只是授予出身,并不是像文举那样高中后直接授予官职。

  因此,在历史中,那些武举人的地位也远远低于文举人,以至于一些武举人考中后还要再进行文举考试,以期顺利进入仕途。

  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即中文状元又中武状元的人是唐代的郑冠,他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中文科状元,又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在“军谋弘远,堪任将帅”(唐代考试科目之一)登顶武状元。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