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时的“五胡”各族后来去哪里了?为什么会集体消失?
“五胡乱华”时的“五胡”各族后来去哪里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五胡十六国”是指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的这段时间内,活跃在北方的多个政权。五胡指的是五个民族,分别是:匈奴、鲜卑、羌族、羯族和氐族。十六国指的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在多代皇帝的宽容接纳政策下,胡人逐渐增多,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
到了西晋末期,终于天下开始大乱,没有强大的势力,其它小势力纷纷抢夺地盘,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政权。北方的少数民族也乘机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其中,就以“五胡”的势力最为强大。这五个民族和汉族一起,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些国家相互攻击,几乎没有和平的时候。
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这期间,汉族人口更是瞬间减少了一半。
这是所说到的“五胡”,都是曾经称霸天下的雄主,他们的光芒均盖过其他的国家。只是没过多久,除了羌族还能保留下来之外,其它四个民族都消失无踪了。
那么,他们是怎么消失的呢?这中间又都经历了什么?
首先,就是他们的国家演变及迁徙。
这里,我们先谈谈匈奴。东汉末年,北方蒙古大草原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由于长期缺水,草木都枯萎了。因此,匈奴分裂了,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于东汉王朝,而北匈奴迁徙至东欧。
之后,匈奴的后人刘渊统一了南匈奴的五个部落,且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自立为王,将国号定为“汉”。没过多久,刘渊就被他的侄子刘曜给取代了,还将国号改成了“赵”,这就是前赵的由来。可以说,这个国家的统治也是匈奴一族的鼎盛时期之一。
公元329年,前赵灭亡,石勒取而代之。因此,匈奴一族退出了中原地区的地域争夺。虽然,后期匈奴还建立过一个大夏国,但是,它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的。
接着,我们讲一下氐族。这个民族先后建立过几个国家,包括成汉、前秦、后凉等,其中,只有前秦算有点势力。公元351年,苻健自立为王,建立了前秦国。前秦在继位者苻坚的手里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状态。
到了公元383年,前秦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苻坚带着百万兵马亲政东晋。东晋方面,他们任命了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带兵迎敌。两军在淝水两岸对峙着。这场战争是苻坚一意孤行的结果,苻坚自认国家已经兵多将广,完全有能力征讨东晋,可是,他忘了原来的部下王猛对他的劝诫。
王猛临死前曾告诫过苻坚,不要轻易进攻东晋,可惜他很快就忘记了。苻坚来到淝水,见到对岸的东晋军队整齐待发,心中都有些胆怯了,甚至,还觉得远处草木的摇曳都是晋军所为。大战开始前,晋军要求苻坚的军队能够后退一些距离以方便晋军的登岸,对此,苻坚竟然同意了。
就在苻坚的军队开始后退的时候,晋军立即大喊:“秦军失败了!”苻坚军队的后方听到这句话,看到军队确实在向后退,于是,也信以为真,就赶紧逃跑了,苻坚的军队因此大败。经此一战后,前秦一蹶不振,慢慢衰落下来,后来,前秦被后秦给取代了。
接着,我们说一下羌族。公元386年,羌族在姚苌的带领下,以长安为首都建立了后秦。后秦统治的地区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方。其实,后秦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没有什么成就,三十年后这个国家就被东晋的刘裕给打败了,羌族只能退出中原。只是,这个民族并没有消失,他们的后人还聚集在今天的四川阿坝州、绵竹、平武等地。
可以说,北方的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实力并不强,往往只是虚张声势。史学家吕思勉说过:“东晋的五胡十六国,实在并不成其为一个国家,所以,其根基并不稳固。看似声势雄张,只是没有遇到强敌,一战而败,遂可以至于覆亡。”这些少数民族对政权的依赖性很大,如果,政权灭亡了,他们就只能迁徙;有的远走他乡,有的被汉族同化,成为了大家庭的一份子。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这些民族的灭族过程。
在这五个少数民族中,羯族的灭亡是最壮烈的。公元319年,羯族的大将军石勒自立为王,自称赵王。经过十年的征讨,石勒消灭了前赵,并顺利称帝,建立了后赵。这个国家也曾盛极一时,拥有山东、陕西、江苏、安徽、辽宁、湖北、甘肃等地。
赵王石勒的人生经历非常神奇,年幼的时候因为贫穷被家族贩卖为奴,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长大后,他聚集了十八个人,约定要做出一番事业,从而揭竿起义了。石勒本人有勇有谋,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异军突起,成为了佼佼者。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属于家族的政权,他也算是人中之龙了。
在这十六个国家里,石勒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在政治的治理上非常清明,而在民族政策上则采用了“胡汉分治”的方式,将汉人和胡人分开对待。国家规定:“胡人的需求优先满足,即便是需要侵犯汉人的利益,也是被允许的。”比如说,胡人抢夺汉人的财物,这种行为在国家层面上是被允许的,而且,汉人还不可以反抗。国家还规定:汉族人不可以称呼游牧民族为“胡人”,必须称呼为“国人”。
石勒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政策,也是有针对性的。原先汉人建立的政权,常常欺压少数民族,将他们当做奴隶进行售卖,导致少数民族心中普遍有反抗心理。现在,少数民族掌权了,他们也要针对性得报复汉族,让他们也尝尝受到歧视的滋味。此前匈奴人建立的前赵也采用了“胡汉分治”的治理方法。石勒过世后,他的侄子抢夺了大位,实施了更加残暴的民族政策。
石虎曾经征召四十万汉人给他修建洛阳和长安的宫殿,在工地现场,条件非常恶劣,且胡人对汉人民工非打即骂,导致很多汉人民工无辜丧命,当时的工地现场尸横遍野。石虎还抢夺了很多汉人女子充实他的后宫,对这些女子随意杀戮及蹂虐,导致很多人都死了。
可以说,也正是在石虎统治时期,北方的汉人锐减至六百万人。有压迫自然会有反抗,汉人大将冉闵崛起了。冉闵击败了石虎,还斩杀了石虎的所有亲人,将被胡人掠夺的汉人女子给解放了,这一次解放的女子就有二十万之多。之后,冉闵更是采用了更加极端的方式来报复胡人。
他曾经发过一道命令:“与官同心者往,不同心者各任所之。”他想看看到底谁会现在自己这边,而谁又是背叛自己的人。结果,汉人都涌进城来,而羯族和匈奴人逃出城去。两股人流在城门口相遇,将城门口都堵死了。于是,冉闵下令,将羯族和匈奴人都给诛杀了。
并且,城内只要有深色眼睛、黄色毛须的人都是胡人,都应该诛杀。当时,仅仅邺城就诛杀了二十万胡人。经过此次浩劫,胡人再也无法作恶了,因为,他们几乎被灭绝了。
还有五胡中的羌、氐,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消失在历史中;另外南迁的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又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民族的融合之路。
鲜卑族的消失,主要是他们选择主动汉化,同汉人融合在一起。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复姓,例如:慕容氏、宇文氏、拓跋氏等,这些都是鲜卑族人。这个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国家,例如:前燕、后燕、西燕、南凉、南燕、北魏等国家,几乎延续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历史。
公元439年,拓跋焘结束了北方纷乱的局面,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公元490年,孝文帝拓跋宏继位亲政。这位新皇帝较承认汉人文化,他采取了不同于五胡帝王的民族政策,选择主动与汉人接壤,力求民族大融合。拓跋宏将都城迁到了汉族文化中心洛阳,还按照汉人的习惯将胡人的姓氏改成汉人的姓氏。
例如:“拓跋”改成了“元”姓;他还要求全国境内不得说原来的民族语言,必须改成汉人的语言;而且,胡人必须娶汉人或嫁给汉人,不得出现同民族之间的婚姻。这个拓跋宏还挺有远见的,知道以后都是汉人的天下,现在就积极主动得向汉人学习。
可以说,他制定的这个政策,其实,也是大势所趋。胡人和汉人都争斗了几百年了,每次都是两败俱伤。他觉得到他这一代,应该做出改变了。相互争斗不如相互包容,这样才能友好相处,对于这一点,拓跋宏还是挺有见识的。
不但如此,在胡人被汉化的过程中,汉人也渐渐被“胡化”。其实,后来的隋唐王朝就是汉人“胡化”的结果,这两个王朝虽然都是汉人主导,但是,他们崇尚武功,这些都是以前的汉人所没有的,这明显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史学家都说:李渊家族确实有着胡人血统!
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民族融合有其必然性,这是历史的大趋势,谁都阻止不了。所以,现在的我们已经不能说我们自己是最原始、最纯粹的汉族血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