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都有过什么名著?为什么他的评价如何之高呢?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悲痛至极,被他视为良师益友的宰相魏征,是与他一起开创了大唐盛世的最佳伙伴,这位被如此重视的宰相,到底对于李世民,对于大唐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呢?
提到魏征,想必大家都略知一二。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因敢于犯言直谏而名扬天下。他辅佐了唐太宗李世民与其一同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卒于公元643年。因敢于直言,才智出众,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一代名相。
魏征著有多部名篇,如《隋书》序、《梁书》、《奇书》、《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一篇是《谏太宗十思疏》,在这份奏折中,魏征劝唐太宗李世民居安思危,开明通达,终于使李世民成为了一代明君。
政治上,魏征也是出类拔萃,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力劝李世民实行有利于国民百姓的政策,如休养生息、教化百姓。还提出来“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意思就是不能靠严刑峻法让天下太平。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全心全意辅助太子,曾让太子提防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诘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其实是想让魏征承认错误祈求宽恕。但是魏征死硬到底,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李世民才发现魏征刚直不阿、忠心耿耿,觉得魏征是个人才,并重用他。魏征感激李世民不杀之恩,开始全心全意辅佐李世民,并且敢于直言。
后来魏征病逝,李世民非常伤心,经常对身边的人说:“魏征死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并说:“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意思就是说,魏征能够让他明白自己很多的不足。
魏征后人
魏征,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著名的谏臣,与唐太宗李世民一同开创了众所周知的“贞观之治”。
关于于魏征我们已经从不少渠道了解了很多,比如说他正直不阿,不屈从权贵,不欺软怕硬,两袖清风等等,那么关于魏征的后代,你又知道多少呢?据史书记载,魏征共有4个儿子:
长子魏叔玉,叔玉继承了其父魏征的官位为光禄少卿。魏征在世时魏叔玉与衡山公主有婚约。魏征病逝后,由于魏征生前推荐给唐太宗的宰相人选侯君集因参加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是否与这些人有结党营私的行为,再加上听信谗言,心中气恼,故解除了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
魏叔璘担任礼部侍郎,在武则天时期,惨遭不幸,被酷吏杀害,下场非常凄凉。魏叔瑜,字思瑾,官任豫州刺史,书法了得,擅长草书和隶书,并将书法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华和外甥薛稷,薛稷得到了他的真传,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世称“前有虞褚,后有薛魏。”位于南昌县的幽兰镇的岘山禅林,也是由魏叔瑜所创办。魏征其余子女有:魏叔琬、魏叔璘、魏叔玑、魏叔环、魏叔珍。
魏氏家族自古就人才济济,魏征现后人已传至83代,仅仅是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魏氏家族的知名人士就有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