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一死,蜀汉大军就开始内讧了呢?

  我们都知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的主心骨。在这个时间段里,最出名的,莫过于诸葛亮五次北伐事件。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一个时代结束了。诸葛亮之死,无论在当时还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是一件大事。诸葛亮死后,对于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来说,是一大损失,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image.png

  诸葛亮这一死,对当时的人来说那是非常大的事件,令世人极为震惊,并且生成了一个谜团。那就是,诸葛亮死后,魏延最后到底有没有反?对于这个谜题,现在的解答只能说是众说纷纭吧,但是更多的说法是魏延没有反,他是被冤枉的,因为诸葛亮留有遗嘱,遗嘱中写有关于魏延的话:让魏延断后,姜维次而行之,如果魏延不听话的话,就别管魏延了。

  魏延曾经是刘表的手下,刘备攻打长沙时,魏延才献城投降。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延归附刘备,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被指责的,贤臣择主而事这个也很正常。不过,他为了泄私愤,把曾经不重要他的长沙太守韩玄给杀了。

  诸葛亮动怒,认为这不是忠义之士所为,建议刘备除掉魏延以绝后患。但刘备看他英勇,并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反而让他留在军中。因为这点,“诸葛亮不待见魏延”,“魏延被杀是因为诸葛亮下的命令”,这些声音一直都很多。

image.png

  在刘备去世后,魏延一直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魏延最后被杨仪用计所杀。杨仪和魏延一个文官一个武官表面上看似没有太大关系,可是这两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却让人想到他们似乎有很大的仇恨一样。杨仪和魏延确实都看彼此不顺眼。这两个人都太过于小心眼而不够大气。他们两个都有才干,一个善于处理政务,一个善于带兵打仗。如果这两个人能够完美配合,那么蜀国何愁不壮大?奈何他们的性格都太过尖锐。

  诸葛亮是不喜欢魏延的这种刚而自矜,不听从调令的性格,但是并没有太过怀疑他的忠心,关于这一点儿从他临终遗命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诸葛亮的命令是大军全部撤回汉中,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军队自行撤退,说白了就是不管他了。这份命令其实很有意思,首先诸葛亮若是完全不信任魏延觉得他要谋反,肯定不会将蜀汉的精锐交给他来断后,其次就是诸葛亮相信魏延的能力,觉得就算把这些军队交给他任由他抉择,魏延也不会脑子一热就冲动的去和魏军打起来。所以说在诸葛亮眼中魏延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把这部队交给他断后也不会胡来,从而造成很大后果,其次就是诸葛亮很明白魏延的脾性,所以给了他足够多的自主行动的权力,他可以随意控制自己所率的这支部队。关于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所以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命令魏延撤退,而是让他自主决断。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诸葛亮的预料,掌握兵权的杨仪并没有听诸葛亮的独自撤兵,而是联系了费祎让他试探魏延的态度,这就造成了魏延误以为有人和自己一样反对撤兵。甚至魏延还和其商议拟定名单,选出一部分人护送诸葛亮遗体回国,自己继续带兵伐魏,但是最终却发现自己被欺骗了,魏延的暴脾气就上来了。魏延本身就是一个不讨喜的性格,平常和朝廷里面的官员就没有太过亲密,所以在朝中的人脉自然不如杨仪,在争权这件事情上自然不如杨仪,所以就落了下风,被杨仪用计斩杀。马岱带着魏延的头颅呈给杨仪,杨仪踩着魏延说了七个字“庸奴!复能作恶不?”很是得意洋洋,一副小人的丑恶嘴脸。诸葛亮知道两人的矛盾,死前做了不必管魏延的安排,奈何杨仪心胸狭隘,找到了将魏延置之死地的借口。杨仪的那七个字岂不是连诸葛亮一起嘲笑了。

  魏延至死都没有反叛之心,却以反叛的罪名被杀死。一代英雄就此陨落。他死后,杨仪踩着他的头颅说的七个字,将自己的丑恶嘴脸显露无遗。魏延之死,蜀汉最后的一位大将就此而亡,其实也是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