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史有两本?新旧唐书有什么区别?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唐史有两本?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古时候,朝代更替非常频繁,历朝历代很少有一家一姓的天下可以传承延续300年以上。皇帝虽然被称为“万岁”,但每个统治者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为了国祚延续,每当出现改朝换代的时候,为前朝修订编纂史书就成了一件很严肃的国家大事。皇帝希望通过这个行为,让天下稳定,民心归顺,同时也希望不要忘记前朝灭亡的教训。一般情况下,历朝历代的正史只有一部,唯独记载唐代历史的正史有两部,为了以示区分,分别命名为《旧唐书》和《新唐书》。
《旧唐书》一共200卷,按照纪传体编纂,分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唐朝被后梁灭国后,后梁皇帝就开始筹划为大唐修史,当各种工作还处于准备阶段时,后梁就被后唐灭国。于是后唐的皇帝继续搜寻史料,没过几年后唐被后晋灭国。可能后晋的皇帝预感到时局纷乱复杂,害怕不能长久立国,马上着手修史,只用了四年就编纂出来一部《唐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这部《唐书》有很多疏漏之处,整体感觉有些单薄。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南唐五代是一个很混乱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修史已经困难重重,就不能奢求内容质量了。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统一天下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史官认识到五代时期修订的《唐书》不够严谨,纷纷奏请宋太祖要求重修。赵匡胤为了稳固皇权,同时也为了从唐代衰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决定重修唐史。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四处搜集历史素材,准备工作一直进行到宋仁宗登基之后。有了足够的积累,宋仁宗命令范镇、宋祁、欧阳修等人开始了修史工作。这项工作一直进行了17年,共计编修出225卷史书。
由于当时有两部《唐书》,为了以示区分,就把五代时期修订的那部称为《旧唐书》,把宋仁宗时期修订的这部称为《新唐书》。在《新唐书》的作者署名上还有一段佳话,欧阳修谦让署名权的故事。由于《新唐书》的修订编纂工作非常繁重,欧阳修后期也加入其中,当史书编纂完成需要署名的时候,作者只能署名官职最高的那个人。欧阳修当时官职最高,但他认为宋祁是文坛前辈,在编纂列传的过程中出力最多。于是《新唐书》的作者署名共有两人,宋祁和欧阳修。
《新唐书》编修完成之后,当时有很多人觉得,应该把《旧唐书》废弃。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史学前辈觉得这种观点有些荒谬,倾全国之力进行修史,从五代延用到仁宗时期的《旧唐书》不能说废就废,于是这些史学家联合起来想了一个办法。他们纷纷开始引经据典,挑剔《新唐书》中的错漏,当时有个叫吴缜的人,竟然在其中挑出了400多处错误。为了调和这个争端,就把《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列入官方承认的正史。从而有了两部史书共存,记录大唐289年的历史。
两部唐史并存,后代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更多采信《新唐书》,所以《新唐书》的史学地位更高一些。在清代,有学者将两部唐史进行整合,编纂出《新旧唐书合钞》,也算终止了世人对这两部史书孰优孰劣的争论。
从两部唐史并存的故事中可以发现,在封建社会修编史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这件事情的出发点如何,其结果是保存下很多鲜活的历史资料,让后人能够从中了解过往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