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时,采取的都是保守的战术?
你知道诸葛亮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诸葛亮总计有过五次北伐,最后两次是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拖垮对手,而非主动迎战。这种保守的战术,与之前司马懿平孟达,以及之后司马懿平辽东都完全不同,为什么司马懿对付诸葛亮,要采取如此保守的战术呢?
第一,司马懿在兵力上并不占有优势
从国家角度来说,蜀弱而魏强;但是诸葛亮北伐这一局部战场来说,魏国的兵力并不占有优势,甚至可能可稍弱于蜀军。为什么会这样呢?
魏国尽管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但是魏国的四境并不太平。在魏明帝曹睿时代,南面有孙吴政权的威胁,西面有蜀汉政权的威胁,东面的辽东公孙氏政权蠢蠢欲动,北面有鲜卑酋豪轲比能的威胁,可以说是四面都得防。这种情况就决定了魏国在西线战场投入的兵力是有限的,面对诸葛亮的蜀军,并不能形成优势,甚至是有劣势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进击祁山。司马懿临危受命,全权指挥西线战事。当时司马懿是这样排兵的:先派四千人驻守上邽,其余部队全部开赴增援祁山前线。当时张郃提出应该拨出一部分兵力驻守雍县及郿县,这两座城是长安的门户。司马懿回答道:“倘若前方部队能够单独抵挡敌人,是可以留守一部分兵力的;倘若前方部队没有这样的实力,就不能分散兵力。”
从司马懿的这个回答,我们可以看出,魏军在兵力上,相对于蜀军并没有任何优势。
第二,司马懿“坚壁清野”的战略战术,直击诸葛亮的死穴
应该说,诸葛亮是个很厉害的人,他以一个弱国连续进攻一个强国,没点本事是不行的。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天才的组织能力,一个弱国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发动对强国的进攻,这是很少见的,况且要翻越崇山峻岭,后勤转输困难重重,他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实有过人之处。
可以说,诸葛亮在后勤上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他最大的软胁仍是在后勤。蜀军千里奔袭,越深入魏国,补给线就拉得越长,每拖上一天,全军就得消耗掉大量的粮食。因此,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迅速打开局面。如果司马懿主动与诸葛亮开战,那就是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这并不是高明的战法。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蜀军乃是精锐之师,如果要在战场上击败之,则魏师也势必要付出巨大代价。而司马懿的明智之处,就在于看中了诸葛亮的弱点所在:补给线太长,粮食转运困难,求战心切。你要求战,我偏偏不应战,跟你磨,磨到你没粮食了,就不战自溃了。
因此,最高明的战法,并不是英勇无畏地主动进攻,孙子云,上兵伐谋,有时不战就是最佳战术。这种精妙的理论,不是谁都能明白的。
第三,司马懿的战略战术,也是对皇帝指示的贯彻执行
虽说古时候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传统,但是一旦大将与君主的意见相左,传统也不一定管用。比如说当年长平之战,廉颇也是祭出坚壁清野的战术,结果被赵王给解职了。司马懿则是比较幸运,皇帝曹睿在战略战术上,与他观点相近。也可以说,司马懿的战略战术,也是对皇帝指示的贯彻执行。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给前线的司马懿发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这样的:“一定要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以挫敌之锋芒。敌人进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战机,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耗尽,又不能抢掠到物资,势必要退走。等他们撤走时,再去追击,这乃是全胜之道。”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帝与司马懿的想法,如出一辙,都是窥见到敌人的软肋。
不过,司马懿麾下的将领们就没能看得这么远。
当时为了诱使司马懿出战,诸葛亮无所不用其极,竟然派人送给司马懿妇人的头巾、首饰、衣服,羞辱他,嘲笑他的表现就像个娘们。这回司马懿面子挂不住了,而魏军将领个个对司马懿的乌龟战术非常不满。眼看对军队有失去控制的危险,司马懿如何选择呢?如果对诸葛亮的挑战视而不见,恐怕麾下大将要兵变了;若是选择出战,则落入诸葛亮的陷阱。怎么办呢?关键时候,司马懿选择了一个聪明的做法:上书皇帝,请求出击。
司马懿的请战,无非是做做样子,给部下们看的,俺也是热血男儿。他心里明白,请战的要求,皇帝是不会批准的。果然,皇帝不仅没同意,还派了卫尉辛毗持节前往司马懿兵营担任军师,制止出兵。
对此,诸葛亮无奈地感叹道:“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兵,他装模作样上书请战,不过是向部众表示自己不畏战罢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要是他有把握打败我们,还犯得着千里请战吗?”
从诸葛亮的感慨中,更加证明司马懿“坚壁清野”的战术,就是蜀军之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