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向突厥称臣纳贡是唐太宗一生的耻辱?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接连出现决策性的失误,导致民 怨四起,各地起 义不断,最终,隋朝被李渊率领的起 义军给推 翻了,推
翻隋朝之后,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并将国都定在了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
帝位稳定以后,唐高祖李渊便将大儿子李建成册封为太子,将二儿子李 世民封为秦王,四儿子李
元吉封为齐王,其余子嗣也均封了王,看似皆大欢喜的局面,没成想却引来了一场惊天大变。
由于李
世民认为自己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功劳比太子李建成大,也比他更适合当皇帝,最后决定铤而走险,发动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在杀掉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 元吉,并逼
迫高祖李渊退位之后,李 世民如愿成为了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
也许唐太宗成就帝位的手段有欠光明,以至于引来世人的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圣主之一,正是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才为日后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其实,除了“玄武门之变”以外,还有一件事也让唐太宗被世人诟病了很久,那就是在“玄武门之变”过去没多久,唐太宗与入侵唐朝的东
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结盟了,本来结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并不值得议论。
但这次的结盟对唐太宗乃至唐朝来说,都难逃“耻辱”的嫌疑,明面上说是结盟,其实,说是唐朝向突厥 “称臣纳贡”更为恰当,话说当时李
世民刚刚即位不久,突厥便发动二十万大军,直逼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
此时,突厥大军距离长安城仅四十多里地,一时间朝野震动,无奈之下,李 世民被迫使出“疑兵之计”,
亲自率领众位大臣和和将士,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被唐军的“强盛”给迷惑住了的颉利可汗,在不明就里之下,最终与李
世民签订了和平协议,并撤走了军队,这便是史上的“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
这个盟约是唐朝拿着真金白银换来的,并且还表示了对突厥的臣服之意,正因为如此,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便指责李
世民对突厥过于软弱,有损大唐的国威和气势,毕竟向对手“称臣纳贡” 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不得不说,因为“渭水之盟”而对唐太宗指责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这才是唐太宗真正高明的地方,而日后的发展也佐证了这一点,就在“渭水之盟”不久,东
突厥的内部便产生了分裂,包括薛延陀在内的诸多部落都对颉利可汗的政令表达了不满。
于是,他们便立了薛延陀为可汗,与此同时,突利可汗也在暗中联系大唐,并与颉利可汗彻底决裂,恰巧此时,东
突厥又遇到了大雪气候,很多牲畜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由此导致突厥的实力严重下滑。
反观大唐在李 世民的领导下,政局日益稳定,国力也越来越强,而唐太宗也无时不刻的在为反攻突厥做着各种准备,在贞观三年即公元六二九这一年,李
世民终于向突厥发动了攻击,并击败了突厥。
转过年,大唐名将李靖向定襄发动进攻,再次大破突厥,结果打得颉利可汗孤身逃走,后来,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还生擒了颉利可汗,经过连场大捷,唐朝也将版图扩大到了贝加尔湖以北区域。
从签订“渭水之盟”到反攻突厥获得大胜,前后总共经历了十二年的时间,唐太宗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当初突厥进攻长安的时候,正值唐朝新建不久,还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不宜与突厥开战。
唐太宗用一时的隐忍,为唐朝换来一段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最后等到时机成熟,一举洗刷耻辱,这才是一位英明皇帝最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意气用事,不顾现状,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对手展开一场错误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