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宁古塔是犯人们的噩梦?披甲人又是什么身份?

  清代时,朝廷官员犯重罪时,会被发配边疆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披甲人又是谁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宁古塔,最初地址在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因为努尔哈赤曾在此屯兵,所以被称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康熙年间,迁城到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是边防重镇,常年有军队驻扎。在清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一般都是朝廷重犯及其家属,而宁古塔之所以是犯人们的噩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宁古塔这地方很远,从北京过去有三千多里,而且道路艰辛,危险重重。宁古塔是清朝最北边,距离北京有三千多里,这就意味着,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需要走很远的路,而朝廷规定必须在六十天以内必须抵达宁古塔,犯人身上又戴着沉重的枷锁,因此年轻力壮之人还只能勉强支撑,老弱病残极就有可能在半道上就死掉了。并且,清朝时期很多地方都没有开发,还是原始森林,犯人在前往宁古塔的路上,常常路过这些地方,那里野兽经常出没,运气不好的人可能会被吃掉。事实上,还有很多犯人饿死在半路上的,因为押送的官兵不负责提供饮食,难免有些犯人携带的粮食不够,身上有没有钱买吃的,结果只能见啥吃啥,剥树皮挖野菜之类的,实在没啥可吃的,就只能饿死了。

image.png

  《研堂见闻杂记》甚至记载说,犯人在去宁古塔的途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饮血茹毛的野人,他们十分残暴,会将犯人抢去吃掉,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再说负责押送犯人的官兵,他们也都不是善茬,经常勒索犯人,尤其是那些官员及其家属,是他们重点压榨的对象,犯人们身上的钱财被搜刮走之后,可能就没钱买吃的,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死在半路上了。当然了,如果犯人中有女人,负责押送的官兵自然不会放过,很多女人在途中被侮辱和侵犯,这是常有的事情,女人根本无法反抗,甚至有些女人不堪受辱,最后选择自尽。总的来说,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多半都死在路上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活着来到宁古塔,即便到了宁古塔了,能不能活下来,也得看运气。

  其次,宁古塔实在太过苦寒,生存环境太恶劣。清朝时期,有个叫做吴兆骞的学者因为牵扯到科场案,被发配到宁古塔,他在宁古塔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宁古塔实在太冷了,常年冰封,不是下大雪就是下大雨,是天下最苦寒的地方。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由于宁古塔实在太冷,因此生活在那里的人很少,也没有人愿意去那里,除了驻扎在当地的军队之外,就只有土著野人和犯人了。之所以要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就是因为那里环境太过恶劣,可以起到惩罚作用,有个叫方拱干的犯人就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可见宁古塔确实不是人待的地方。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犯人们来到宁古塔的第一年,如果无法适应极寒季候,可能会被冻死,等熬过了第一年,可能就会好点了,但物质条件的匮乏,尤其是粮食不充足,也会让他们疲于应对。

image.png

  再次,犯人在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生活悲惨,饱受压迫。在清朝,一般被流放到宁古塔之人,多半是犯了重罪的官员,他们先是被抄家,然后全家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犯人来到宁古塔之后,会得到住房、耕牛和土地,但不要以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安生过日子了,其实他们的居住环境很差,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也都是要上交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留下来作为口粮。甚至有很多人出身官宦之家,过惯了富贵日子,根本就不会种田种地,这样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吃饭都会成为问题,这种强烈的落差感会让他们感到崩溃,甚至有些人会自寻短见。除了日常劳作之外,犯人还要给官老爷打杂,给披甲人服劳役,比如劈柴喂马,修建房屋、构建工事,等等,很多都是高强度的体力活,还要被吆五喝六,这样的日子简直生不如死。

  当然了,也有些犯人来到宁古塔之后,过得比较好,这样的人一般是读书人,当地百姓和将士对读书人还算是尊敬,因此会予以厚待,不让他们从事体力劳动,而是让他们当家庭教师,或者从事公文书写等工作。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吴兆骞就是如此,他刚到宁古塔的时候,因为不会种田种地而心情郁闷,生活也很艰难,后来宁古塔将军巴海听说他很有才,便聘他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还给了他很多自由空间,他因此有机会与朋友饮酒写诗,日子过得倒也不错。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住在简陋的草棚里,缺衣少食不说,还要干最重的体力活,甚至遭受披甲人虐待,很多人没等到刑期结束,就死在那里了。说到这里,我们不禁好奇,披甲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严格意义上来说,披甲人其实就是戍边将士,但跟正规军有些许区别。清朝采取的是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兵民一体,旗中之人称为旗丁,他们平时耕作,战时就披甲上阵,当然这只是在清朝前期,后期八旗就不再从事耕作了,而是雇佣他人耕作。

image.png

  虽然旗下之人都叫旗丁,但旗丁也是有所区别的,按照地位高低,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通常所讲的旗丁,指的就是满族人,他们在旗中享有最高地位,是统治阶层,对披甲人和阿哈拥有领导权。阿哈其实就是奴隶,是打仗得来的俘虏,以及流放而来的戍边犯人,这些人主要服务于旗丁和披甲人,是被压迫的对象,主要由汉人和朝鲜人组成。披甲人就相对复杂了,最开始的时候,旗丁其实就是披甲人,努尔哈赤的先辈和子孙,都曾当做披甲人,驻守在边境地区保卫家园。后来,随着后金逐步对外扩张,实力越来越强大,很多满族其他部落、蒙古人和汉人投靠后金,当时称之为降人,他们被编入旗中成为披甲人,代替满族人戍边,但由满人负责管理。这种类型的披甲人在后金及清朝前期非常多,但随着清朝战事逐渐减少,国家逐渐太平,投降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因此清廷会派遣一部分人去当披甲人,包括满人、汉人等在内。

  到了后来,披甲人就泛指那些帮助清朝戍边的军人了,各民族人都有,而且是世世代代充当披甲人的,他们常年生活在边防地区,尤其是满族的发源地东北地区,更是有大量披甲人存在,前面说到的宁古塔就是其中一个地方。顺治时期,在宁古塔设置总管,率兵驻扎在此,负责保护东北安全;康熙时期,在宁古塔设置宁古塔将军,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防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留守,但依然是军事重镇。在宁古塔戍边的披甲人,算是最艰苦的军人之一,因为那里天寒地冻,生活艰苦,常常发生叛逃事件,为了安抚他们,清朝采取了一项措施,那就是将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给他们当奴隶。因此,所谓“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其实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惩罚犯人,让犯人遭受身心折磨;第二层是安抚披甲人,让他们享受犯人的侍奉,从而稳定军心。披甲人的生活其实很枯燥,因为并没有那么多仗可打,最多就是例行巡逻,因此朝廷就给他们分配了一些其他任务,比如向当地百姓收税,到库页岛去收岛民上贡的貂皮,等等。当然了,由于清朝封锁东北,不让汉人随意进入,但也不能让东北发展停滞,所以清廷很乐意将犯人流放到东北,让他们充当苦力,流放地除了前面说到的宁古塔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叫做尚阳堡,在今天的辽宁省铁岭市,也是很坚苦的地方。

  而犯人作为披甲人的奴隶,披甲人对他们有支配权,这其实是一项长期福利,因为被流放到东北的犯人一直都在增加,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永久流放宁古塔的,他们的子女出生之后,也都是披甲人的奴隶,也就是世代为奴。因为这一缘故,披甲人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为有人帮他们干活,收入水平也就提升了,他们对清廷也就更加忠心了。这里说说披甲人的收入,其实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朝廷给的驻军补贴,乾隆帝时期最高,大约每年二十二两白银,粮食十五石,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第二部分就是耕作所得,每个披甲人都管辖一部分土地,这些土地都由阿哈负责耕种,收获的大部分粮食都归披甲人所有。我们可以发现,宁古塔虽然是个苦寒之地,但披甲人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而随着大量汉人罪犯的涌入,披甲人的素质在提升,宁古塔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最开始的时候,披甲人大多都是无知的文盲,给人一种野蛮、落后的印象,这与他们的出身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而他们在对待奴隶的时候,也是比较粗暴的,欺男霸女这种事是常有的,这两种人之间关系紧张。

image.png

  但是,清廷不断兴起文字狱,科场案也频发,因此大量汉人中的读书人被发配到宁古塔为奴,这些读书人饱读诗书,有学问有见识,思想觉悟比较高,久而久之就对披甲人和当地百姓产生了影响,让他们的思想慢慢开化,读书人也因此逐渐受到尊重。除了前面提到的吴兆骞之外,清朝被发配到宁古塔的名士数不胜数,他们虽然成为了阶下囚,但感染力是巨大的,这种事情在开始上是很常见的。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宁古塔的上层人物,比如说宁古塔将军巴海,他虽然在马上是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但下马之后却成为了汉人名士的小迷弟,他镇守宁古塔二十余年间,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汉学。受到巴海的影响,他手下的披甲人对读书人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变,这当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大约到乾隆帝执政后期,披甲人逐渐摆脱了野蛮落后的形象特征,他们的思想逐渐被汉化,很多满族旧习俗也都被他们抛弃。并且,在一些汉人的带动下,披甲人不再一昧从事耕作了,而是开始商业活动,在这方面功勋卓越的一个人物叫杨越。

  杨越是个读书人,因为犯罪而全家发配宁古塔,他刚到宁古塔的时候,无米下锅,无柴可烧,他便拿出私人物品到街上摆摊贩卖,还与当地人用物品换取粮食和柴火,因此成功扎根下来。后来,杨越开始走街串巷,教当地人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行商技巧,他甚至与妻子一起开了个糕饼铺,制作绍兴风味的小吃贩卖,在当地很受欢迎。杨越还将家乡给他寄过来的布帛、丝絮拿出来与人以物换物,还教当地人把貂皮和人参拿到街上贩卖,他的知名度也因此越来越大,很多人都知道他,也喜欢与他交往,向他学习各种技能。当然了,杨越之所以能这么自由,还在于他是读书人,受到了披甲人的优待,而在他的影响之下,宁古塔盛产的人参和貂皮逐渐打开了知名度,很多京城和盛京的商人开始到宁古塔进货,宁古塔的商业气氛就这样建立起来。到清朝中后期,宁古塔的披甲人还与图们江对岸的朝鲜人建立了贸易关系,两国之间每年都要开一次互市,商贾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两岸,十分繁荣兴盛。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宁古塔开始出现以汉学为主的官学,驿站也相继建立,交通条件因此得到改善。

  当然了,随着宁古塔逐渐“现代化”,那里逐渐不再是犯人们谈之色变的地方了,反而是个寻找机会的好去处,还是许多在中原混不下去的汉人的避风港,甚至许多汉人进入宁古塔高层,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披甲人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人了,他们被全盘汉化其实是必然的,这是清廷万万没想到的,但也是喜闻乐见的,毕竟这样对东北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也减轻了朝廷负担。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大量东北的披甲人开始分流到新疆和西藏等地,最巅峰时期,八旗中有六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披甲人,这些人守卫着清朝边陲地区的安全,同时也成为汉文化的传播者。总的来说,披甲人的身份有个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野蛮人,变成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世袭军户,但都是受到汉人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化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