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分别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六国分别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晚唐著名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曾如是说到。
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系列作品中,曾提出“术治亡韩,乱政亡赵,失才亡魏,分治亡楚,迂政亡燕,偏安亡齐”的观点,与一千多年前杜牧的观点遥相呼应——灭六国者,六国也。
接下来,我们就在孙皓晖先生的观点上,一一分析山东六国是如何花式“送人头”的吧。
01乱政亡赵——战国后期秦国唯一的对手,自己把自己玩死赵国,与秦国同出一脉,皆为商朝名臣飞廉之后,同属嬴姓赵氏。在五国合纵伐齐之后,战国霸主齐国垮台,秦国成为了新的战国霸主,而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取代了齐国,作为山东六国之中的第一强国,自然而然地就接过了抗衡秦国的重担。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乱和政变的习气一直便随着这个国家……
在赵国立国之后,几乎每代君王在位时期都会发生内乱或者是政变,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次: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与长子公子章、次子赵惠文王出游沙丘,公子章趁机发动政变,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赵惠文王迅速平定,公子章逃入赵武灵王寝宫之中,随后被杀,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寝宫之中。
公元前245年,刚刚即位的赵悼襄王褫夺了廉颇的兵权,派乐乘代之,廉颇不服,率军攻打乐乘,结果是乐乘败走,廉颇随后也逃往魏国,惹得赵国政局动荡。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离间计,又在郭开、赵悼倡后等人的唆使下,冤杀了赵国的国之柱石——李牧,使得前线赵军全线溃败,不久,邯郸失守,赵国灭亡。
02失才亡魏——人杰地灵盛产人才,却有着“任人唯亲、唯贵”的国策一说起魏国这个战国时期的第一个强国,笔者想说几个历史名人:吴起、商鞅、孙膑、张仪、公孙衍、范雎、尉缭子。
不知道上面提到的这些名字大家是否都认识,心细的看官们应该已经发现了这些人的共同点,对,没错,这些人都是在魏国当过官或者就是魏国人。
魏国最多的东西是什么?
答案是人才。
魏国糟蹋得最多的东西是什么?
答案也是人才。
魏文侯时期,任人唯贤,礼贤下士,这才使得魏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的第一个强国,也使得魏国迅速向官僚政治转变,可是在魏武侯即位之后,“任人唯亲”、“任人唯贵”成为了魏国的国策,从那之后,吴起出走楚国,孙膑出走齐国,商鞅、张仪、范雎、尉缭子出走秦国,撑起了楚、齐、秦三国的霸业,在这三国的打击下,魏国日趋没落,最终走向亡国。
03偏安亡齐——从废墟中重建的齐国,不知居安思危,成了温水中的那只青蛙我们常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用在齐国身上是再好不过的了。
田氏代齐后的齐国,经过了几十年的蛰伏,在齐闵王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了战国时期当之无愧的霸主国,在那个时候,齐国北击燕赵,东败魏韩,南攻强楚,就连和齐国隔着魏国和韩国的秦国,都被齐国打进了函谷关,秦昭襄王只得割地求和,随后,贪婪无度的齐闵王独吞了富庶天下的淮泗之地,招致列国围攻,对应了前半句——“国虽大,好战必亡”。
而在田单复国后,从废墟中重建起来的齐国呢,先是齐襄王“亲小人而远贤臣”,齐国最后一位具有天下格局的政治家——田单被迫离齐之后,又走进了另一个极端——偏安。
在齐国最后的五十多年里,秦国一直攻伐着其余五国,齐国深陷秦国“远交近攻”的谋略之中,对各国的求援熟视无睹,齐军也未与任何一国发生过战争,这在那个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战争的战国时期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齐国,如同泡在温水里的青蛙,慢慢地走向死亡,公元前221年,王贲、蒙恬等人率军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灭亡的安安静静。
04分治亡楚——国内世家大族分割中央权力,楚国始终无法在对外战争中全力以赴楚国,这个国家很是奇葩,它的政治体制并不像秦国一样实行郡县制,也不像周王朝一般实行完完全全的分封制,反而有些像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在建立之初实行的那种“邦联制”。楚王与中央朝廷就像是一个联盟的盟主,而各个大族就像是联盟的成员,分权与集权的问题穿插楚国始终。
楚国最初的强大是因为允许周边部族以“加盟”的形式,加入楚国,为楚国开疆拓土,因此,楚国疆域极其辽阔,但也因此,楚王对大族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控制,楚王不得随意褫夺大族封邑,楚王的政令也难以下达到各地。
作为楚国的最高统治者——楚王,他难道就不想改变吗?
当然想,曾经有一个叫吴起的人来到了楚国,提出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王权,当时的楚王是楚悼王,他对吴起非常支持,吴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吴起变法,可是呢,楚悼王没过几年就两脚一蹬,驾鹤西去,接着大族就弄死了这个叫做吴起的人。
在这样的体制下,楚国始终难以在对外战争中全力以赴,在楚国最后的那几年里,第一次秦楚决战,楚国赢了,而且还是大获全胜,秦国后院都要起火了,只要楚军挥师西进,秦国就会自顾不暇。可是呢,在分治体制下的楚国,大族想要“见好就收”,楚王不得不让楚南公项燕收兵,紧接着就是第二次秦楚决战,在这一战中,楚国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在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之中走向了灭亡。
05术治亡韩——不思自强,寄希望于阴谋诡计,却闹出一个又一个的“政治乌龙”韩国,在战国时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存在,怎么打酱油呢?
一边帮着秦国,坑着队友,一边打着酱油。
韩国历代君臣在“术治”的影响下,都沉溺于“奇计救韩”之中,不思强大自身,反而想要靠着阴谋诡计强国,韩国历史上有着三大政治乌龙:
移祸大邦:主动将秦国囊中之物——上党郡,交给了赵国,提前引发了秦赵决战,韩国君臣希望能够坐收渔翁之利。结果呢,韩国身不由己地卷入秦赵决战之中,非但上党没了,还搭上了韩国的所有重镇要塞。
肥周退秦:割让两座城池给周王室,希望周王室以自身的号召力对抗秦国。结果呢,周王室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走向了灭亡,秦昭襄王怒而攻韩,韩国损失十余万大军。
治水疲秦:比起前两个,这个政治乌龙短期来说,对韩国好处不少,但是从长期来说,这却是为六国敲响了灭亡的丧钟!韩桓惠王派遣著名水利学家郑国入秦,为秦国修建“郑国渠”,希望能够耗费秦国国力,使得秦国无暇东出。秦国是无暇东出了,结果却造就了八百里关中沃土,为秦国灭亡六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06迂政亡燕——在古老王族血统的统治下,思想、体制全方面僵化,终成亡国悲剧燕国,是战国七雄当中,唯一一个真真正正拥有周王室古老王族血统的国家,也是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武王亲自分封的国家,与周王朝几乎同岁。
或许正是这种古老王族血统的影响,进入了战国之后,进而使得燕国总能干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公元前320年,燕王哙想要效仿上古先王,在苏代等人的教唆下,竟然干出了主动“禅让”的事情,直接使得燕相子之与太子平展开大战,引来了齐国的干涉,燕王哙、子之、太子平等人皆死于这次内乱之中,燕国几近亡国。
公元前227年,鉴于韩、赵两国已经灭亡,燕太子丹想要派遣刺客,希望能够威胁秦王政归还此前侵占各国的土地,“荆轲提一匕首而改天下”,何其可笑?荆轲的刺杀,没能换来秦国归还各国土地,反而换来的是秦王政挥师北上,直接向燕国发起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