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马陵之战是魏国霸业的终点站?战役的结果如何
大家好,说起马陵之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见晋室大势已去,便不再维护晋室统治,而是选择将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的首领魏斯、赵籍、韩虔三人分封为诸侯,赵、魏、韩三国由此建立。
这一事件在《资治通鉴》之中被司马光列为了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在这一事件之前,周王室虽然已然衰微,但是在晋国的支持,以及鲁、燕、宋等国的保护之下,齐、楚等国皆不敢窥伺周王室,想要称霸也只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可是,在这一事件之后,作为周王室重要诸侯国的晋国风流云散,周王室因此少了一座大靠山,再加上周王室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首鼠两端,更是使得天下各国寒心,自此再无诸侯国尽心尽力地维护周王权威,拱卫周王室。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升级到了以灭国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各国争先登上天下霸主的神坛,取代周王室,号召天下。第一个登上神坛的便就是魏国……
公元前445年,魏斯从祖父魏桓子手中接过了魏氏的重担,当时赵魏韩三家经历了晋阳之战,瓜分晋国已成事实,相比于北边的赵氏和南边的韩氏,魏氏地块分散,并不能形成有效地集权统治,而且军事实力也要比赵氏弱,当时韩赵两家还时常产生摩擦,大战小战接连不断,魏斯深感魏国强国的必要,遂开始礼贤下士,广纳贤才。
在公元前403年前后,魏文侯魏斯身边已经聚集了一群如李悝、吴起、翟璜、西门豹一般的贤才,在他们的悉心辅佐之下,魏文侯很快便在魏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史称“李悝变法”。在这场变法之后,魏国迅速强国,并且化解了韩赵两国的矛盾,三家齐头并进,西败秦国、北灭中山、东破齐国、南击楚国,使得魏国一跃成为了天下间仅有的一流强国,稳定天下霸主的神坛。
我们都知道,象征着魏国霸业终结的标志便就是发生在公元前343年的那场马陵之战,可是,为什么马陵之战才是魏国衰败,而桂陵之战却没有成为魏国跌落天下霸主的神坛的标志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桂陵之战的历史。
公元前354年,因赵国此前与齐、宋等国展开会盟,而后又大举进攻魏国的保护国卫国,挑战魏国霸业,魏惠王一怒之下调集魏军主力,命上将军庞涓挂帅直扑赵国国都邯郸城。赵成侯赵语见大事不妙,遂遣使向齐国求援。
此时齐国国君正是那位颇有才干的齐威王,齐威王早已想要挑战魏国霸业,但奈何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时机,魏国精锐尽出大举进攻赵国,这便让齐威王看到了击败魏国的机会,于是便采纳了大臣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魏国重镇襄陵,另一路则是由田忌、孙膑等人统率,救援赵国。
孙膑针对魏国国内空虚的情况,建议田忌率军直奔魏国国都大梁,以解邯郸之围,这便就是“围魏救赵”典故的由来。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如此挑衅,嚣张了半辈子的魏惠王自然是不能忍,大笔一挥,连下数道诏书,命已然攻占邯郸的魏国上将军庞涓回师救援大梁,全歼来犯之敌,却不曾想,庞涓因轻敌冒进在桂陵兵败被俘,魏军先锋全军覆没。
在桂陵之战后,因魏军主力仍旧滞留卫国境内,随时都能突入齐国境内,切断田忌所部大军的退路,齐威王不敢冒险,遂命田忌率军转攻魏国重镇襄陵,迫使魏军主力回师。
随着齐军主力的到达,襄陵魏军的防守压力剧增,魏惠王连忙命魏军主力南下,驰援重镇襄陵,于是乎,那场在战国历史上极为重要,但是却鲜为人知的“襄陵之战”拉开了序幕。
随着魏军主力的抵达,“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的场景再度重演,齐军连战连败,不得不收拢兵力,开始与魏国展开对峙。
魏惠王已经吸取了桂陵之战的教训,不再想要单靠魏国力抗齐、卫、宋联军,转而诱惑隔岸观火的韩昭侯介入襄陵之战,加入魏国的阵营。韩昭侯见齐军不敌魏武卒,认为魏国已然立于不败之地,遂调集韩军突袭联军侧后,使得联军阵脚大乱,魏军趁势发起了全线进攻,三国联军惨败,齐威王不得不重新向魏国示好。
次年,魏惠王又逼迫赵成侯签下了屈辱的《漳水之盟》,宋、鲁等十二国再度朝拜魏国,公元前350年,魏国又转而攻秦,逼迫秦国退出了在桂陵之战、襄陵之战期间侵占的魏国土地,秦孝公被迫前往彤地与魏惠王会盟。自此,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天下再无一国胆敢挑战魏国,魏国得以挽回了在桂陵之战中的损失,并且重新巩固了天下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