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夺嫡的祸根在康熙帝立胤礽为太子时就已经埋下?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后期爆发了有名的“九子夺嫡”。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般来说,“九子夺嫡”彻底公开化的时间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但鲜为人知的是,康熙帝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胤礽为太子的时候,夺嫡的祸根就已经埋下了。
在清朝草创时期(明朝末年),几位清朝帝王都不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比如清太宗皇太极、清顺治帝的继位都是满清八旗勋贵推举的结果。康熙帝虽然有顺治帝的遗诏和孝庄太后的指定,但要把朝廷大权交给以辅政四大臣为代表的八旗勋贵,属于变相推举继位。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除掉了控制朝政的鳌拜,这对八旗勋贵集团可谓是重创。康熙除鳌拜只是收回了大权,八旗勋贵推举清朝皇帝的“祖制”并没有被彻底废除。只要八旗勋贵推举选清朝皇帝的“祖制”没有被彻底废除,八旗勋贵就有机会“反攻倒算”康熙皇帝的集权路线。
于是康熙帝亲政后就计划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好处有二:第一,“嫡长子继承制”能够拉拢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巩固清朝的统治和制衡八旗勋贵;第二,“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能够彻底废除八旗勋贵推举皇帝的“祖制”。可以说“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八旗勋贵是非常不利的。
“嫡长子继承制”正式确立的标志就是册立皇太子,八旗勋贵自然抵制康熙帝册立皇太子。在除掉鳌拜之后,康熙帝、汉族官僚与八旗勋贵便围绕“是否册立皇太子”的问题展开了博弈(撕逼)。就这么你来我往地撕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名的“三藩之乱”爆发了。
“三藩之乱”是清朝入关后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危机,但在客观上却帮了康熙帝大忙。因为八旗兵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拉胯,所以康熙帝重用汉兵为主的“绿营”平乱,导致八旗勋贵的话语权大幅削弱。而面对席卷半壁江山的“三藩之乱”,八旗勋贵也暂时收起对汉族官僚的敌意。
正因如此,八旗勋贵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只能同意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暂时接受了康熙帝废除了八旗勋贵推举皇帝“祖制”的既成事实。然而在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不甘心失败的八旗勋贵针对康熙帝册立皇太子的决策展开反制,计划恢复八旗勋贵推举皇帝的“祖制”。
根据史料分析,八旗勋贵恢复“祖制”的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康熙帝的其他皇子中选择自己的利益代言人;第二步是迫使或者引导康熙帝废除皇太子胤礽;第三步是推举代表自己利益的皇子为皇太子或下一代皇帝。这样一来,八旗勋贵推举皇帝的“祖制”就变相恢复了。
胤礽当上皇太子后不久,很多八旗勋贵就暗中支持康熙帝的长子胤禔夺嫡,引发了索额图与明珠的党争。后来由于“蠢猪”胤禔的缺陷太多,八旗勋贵转而支持康熙帝第八子胤禩,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八爷党”。与此同时,八旗勋贵从没停止过针对太子胤礽的攻击和敌视。
可以说胤礽从被立为太子的那天就被站到了八旗勋贵的对立面,八旗勋贵必然会支持其他皇子与胤礽展开夺嫡之争,直到“祖制”被恢复或者被皇帝彻底打服。当康熙帝以严重损害八旗勋贵的既得利益为代价册立胤礽皇太子的时候,夺嫡的祸根就已经被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