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晋惠公和晋文公两兄弟的反差会如此大?
晋惠公,姬姓晋氏,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20任君主;晋文公(公元前697年? —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晋惠公与晋文公两兄弟,历史对这两位国君的评价可谓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晋惠公回国后,先是逼死了杀死奚齐、卓子的里克,拒绝赐予支持他回国当国君那些大臣的土地;随后又对秦穆公反悔,不愿割让回国前承诺的土地;周襄王六年(前646年),在秦国发生饥荒之时,他甚至无视前一年秦人对晋国饥荒的救济,拒绝向秦国提供粮食……。晋惠公多次忘恩负义,终于引发了秦穆公的愤怒。次年,秦穆公亲自率兵伐晋,并在韩原之战中一举击败晋军,俘虏了晋惠公!此后,晋惠公就一直被秦穆公压在头上,再也没能翻过身来。而晋文公则不同。在海外流亡十九年,不但始终和一班亲信大臣不离不弃,在回国之前还对舅舅狐偃发誓:“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为报答秦穆公,晋文公力助秦国攻打鄀国,帮秦国占领了武关道在南阳盆地的出口;那些跟随他流亡海外的大臣,大多数都得到了重赏、重用;那些留在国内支持他当国君的大臣,也是量才而用。正因为晋文公能够知恩图报、知人善用,所以他才能团结起大多数晋人,并在回国短短五年后,就成为了东周霸主!
由此,后人得出结论:晋惠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忘恩负义,不讲信用;晋文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能知恩图报,任贤使能。虽然说教意味浓厚了些,可这一结论也不算什么大错。
可为什么晋惠公回国后会忘恩负义,晋文公却不会呢?关键点就在于两人所倚重的大臣不一样。
晋惠公所倚重的大臣是郤芮;晋文公所倚重的大臣是狐偃。郤芮能准确地权衡时局利弊,擅长捕捉到时机;狐偃则是道德君子,厚重而沉稳,不善于随机应变。
在两位公子出逃之时,二人辅佐大臣的差异就已提现了出来。
晋文公出逃时,一时不知该逃亡齐国还是楚国,狐偃却建议道:“无卜焉。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在决定避难之所时,狐偃所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投奔大国,以免被大国借机利用,给晋国带来祸害。其次,就是不能距离晋国太远,以免音讯不通。最后,就是避难之所要能有他们这一行人的用武之地,不要光靠他人的施舍而苟活。所以,狐偃最终选定的是狄国。
一年后,晋惠公也出逃了。最开始,他想追随哥哥而去,一起逃到狄国去。但郤芮却阻止了他:“不可。后出同走,不免于罪。且夫偕出偕入难,聚居异情恶,不若走梁。梁近于秦,秦亲吾君。吾君老矣,子往,骊姬惧,必援于秦。以吾存也,且必告悔,是吾免也。”郤芮对晋国、秦国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也深知骊姬的弱点,所以才会决定逃往梁国。梁国基本上是秦国的附属国,秦穆公又是晋献公女婿;穆姬对害死亲兄弟申生的骊姬,必然充满了怨恨。万一晋献公死后,晋惠公联合秦国攻打晋国,骊姬一弱女子就很难阻挡。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晋惠公逃到梁国的第二年,骊姬就主动派人送玉环给他,表达了愿意让他回国的意愿。
从后来事态的发展看,梁国近秦都是一个重大优势。晋惠公最终能战胜晋文公先回国为君,这一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郤芮要胜过狐偃。
在里克杀死了奚齐和卓子后,两位辅佐大臣的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
在得知里克等人想立自己为国君后,晋文公立刻与狐偃商议此事,狐偃却坚决反对他回国:“不可。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夫长国者,唯知哀乐喜怒之节,是以导民。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晋文公听了,显得不太服气,反驳道:“非丧谁代?非乱谁纳我?”狐偃答道:“偃也闻之,丧乱有小大。大丧大乱之判也,不可犯也。父母死为大丧,谗在兄弟为大乱。今适当之,是故难。”
晋文公无奈,只得推辞了晋国来的使者。
在梁国,晋惠公也收到了国内的邀请,他也与郤芮商议。郤芮却兴奋不已,答道:“子勉之。国乱民扰,大夫无常,不可失也。非乱何入?非危何安?幸苟君之子,唯其索之也。方乱以扰,孰适御我?大夫无常,苟众所置,孰能勿从?子盍尽国以赂外内,无爱虚以求入,既入而后图聚。”晋惠公听了后,马上听从郤芮之言,向秦穆公及国内大夫许诺了大量贿赂,最终得以战胜哥哥,先行回到国内,坐上了国君之位。
由此可见郤芮善于抓住时机,比起狐偃这位道德君子,郤芮的随机应变能力要强不少。
从两位公子逃亡到回国为君的经历来看,晋惠公能处处占先,郤芮无疑居功至伟。因为狐偃的阻扰,晋文公因此不得不在海外多流亡了十多年,狐偃就是最大的罪人!
然而,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之外了。
没当上国君前,晋国的土地也好、财富也好,都不是自己的,所以晋惠公才会慷慨地许诺了大量好处给别人。可一旦当上了国君,土地和财富都成了自己的,这才真切地感受到肉痛。如果按照事前承诺一一落实,晋国土地将损失大量土地。刚当上国君就失去大量土地,国人必然议论纷纷,那晋惠公在国内还怎么立足?
当上了国君只是第一步,可要能坐稳国君之位,才是更为关键的第二步!左右权衡之下,晋惠公没办法,只能强行赖账了:为避免赏赐里克,晋惠公借口里克弑君,逼死了他;随后,又借口丕郑等人作乱,杀死了里克余党;对秦国,他则是干脆地派使者前去拒绝。
从晋国角度来说,晋惠公所作所为未必是错。但从道义角度来说,他这一系列举动却是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民众不是傻瓜,见晋惠公如此不守信用,愿意真心追随他的人也就少了。所以,韩原之战中尽管晋军是主场作战,而且人多势众,可最终却因内部人心不齐而遭遇了一场大败,晋惠公也成了秦人俘虏。
为什么晋惠公会落到这种田地?核心就在于郤芮。郤芮虽然不是无才之人,可他为人过于精明,善于捕捉机会,却很少虑及长远的将来。正如狐偃所指出的:“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晋惠公回国前,只想着抢夺君位,却没想过如何稳固君位,所以才会轻易地牺牲晋国利益来收买他人。在那时他还想不到,这种出卖国家利益的行径,会导致将来执政基础的动摇。执政的基础都歪了,才使得晋惠公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被秦穆公压制了一生。
晋文公没有趁丧乱而回国,短期来看是失败了,可经历了晋惠公一系列乱政后,无论是晋人还是秦穆公,都渴望晋国另换国君。这时,在几乎没有承诺任何贿赂的前提下,晋文公就被送回晋国当上国君,开创了晋国长达一百多年的霸业。所以,晋文公回国后就完全没有晋惠公的信用负担,只需知人善用、选贤任能就能团结起大多数晋人。由此看来,狐偃当初的抉择虽然牺牲了短期利益,却赢得了长远利益。
所以,为何晋惠公、晋文公兄弟的反差会如此之大?核心在于他们俩所倚重的大臣品性不一样,造成了两人如云泥般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