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弭兵会盟?宋国凭什么能两次调停?

  春秋战国时期,晋楚争霸过程中有过两次重要外交事件,分别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执政华元、向戌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史称弭兵会盟。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弱,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争夺霸主之位大打出手,甚至出现兼并事件。

  但是在两百多年的舞台上,晋国和楚国是两个绝对主角,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发生过数次大型战役。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称霸中原;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中楚国击败晋国,楚庄王称霸中原;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中晋国打败楚国,晋厉公小霸中原。

  除了以上三次大战外,晋楚两国之间还有几十次中小规模的战役,两国之间的争霸,几乎横跨了整个春秋时期。

  晋楚百年的争霸,不仅只是两国的事情,也影响着附近几十个诸侯国,稍有不慎,便成为晋楚争霸的牺牲品。

  因为这个原因,这些诸侯国绞尽脑汁,为了让晋国和楚国停止战争东奔西跑,最终得偿所愿,有了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弭兵会盟。

image.png

  第一次弭兵会盟发生在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与楚国令尹子重和晋国执政卿栾武子都是好友,在他的调解下,晋楚两国握手言和。

  《左传》记载: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

  这一次和谈并不稳定,毕竟两国积累了50年的仇怨,怎么可能靠一纸合约化解,两国之所以答应签约,无非是当前形势不利于己方,一旦时间成熟,战事必将重新燃起。

  果不其然,仅仅四年时间,晋楚两国爆发了鄢陵之战。

  第二次弭兵会盟发生在公元前546年,当时大国内部不稳,士大夫夺权日益严重,因此都希望再一次弭兵。

  于是,宋国大夫向戌积极进行外交活动,联络晋、楚、齐、秦、鲁等十四个诸侯国在宋国结盟。

  《左传》记载:晋、楚之从交相见也。虽然这一次会盟的气氛相当紧张,但是效果很不错,此后十多年几乎再无战乱。

  让人奇怪的是,相比晋、楚两国,宋国只是弱国,为什么能够两次调停战争,使得弭兵会盟都在宋国举行?

image.png

  首先,宋国的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晋国和楚国争霸区域。晋楚百年的争霸,不单单是两国的事情,战火也经常波及周边的国家,比如宋国、郑国、卫国等。

  所以,提出晋国和楚国休战和解,完全符合宋国利益,而且对于晋国和楚国国君而言,宋国提出这个要求,也相当容易理解。

  其次,宋国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受封建立的国家,其百姓都是商人后裔,所处之地是中原肥沃之地,经济相当发达。

  因此,宋国虽然不是齐、晋、楚、秦等一流强国,但实力也必然位于二流国家的前列。

  所以,宋国作为当时中原地区的大国,主动游说各国举行弭兵之盟,晋国和楚国都需要重视,而不是熟视无睹。

  换个角度来说,晋楚争霸的时候,宋国必然是两国都必须拉拢的对象。

image.png

  最后,宋国在诸侯国中地位特殊,是为数不多的公爵诸侯国。

  这说明宋国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很高,比如诸侯吊唁,周天子是不必答谢的,而且祭祀的肉也不分给外姓诸侯,可是宋国却例外。

  在这个基础上,宋国对晋楚周边的小诸侯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卫、陈、蔡等小国愿意听从宋国的号召。

  第一次弭兵会盟不算成功,但是第二次弭兵会盟却改变了春秋格局,此后十多年再无战事发生。

  此后,春秋时期由诸侯国之间的争霸转向了国内大夫之间的兼并,而称霸斗争的战场由中原转向了东南地区,吴越争霸开始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