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古时候建筑都难逃一毁呢?保护古建筑都有什么困难?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且不说雕梁画栋的皇宫内院,即便是普通的市井民宅也处处体现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匠心和手艺。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即使躲过了风雨的摧残和战火的洗礼,最终也没能逃过和平年代无法挽回的摧毁。讽刺的是,我们前脚刚刚拆了真的古迹,后脚又急着盖起一座座不伦不类的仿制品。

  我们从北京说起,建国后梁思成力保老北京城未遂的故事众所周知,他拼尽全力只挽救下北海的团城。从1953年开始,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牌楼、古建,老北京城的「内九外七皇城四」共二十座城门几乎全军覆没,今天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也只是作为地名出现在北京地图上。下图片中「皇城四门」之一的地安门毁于1954年底。

image.png

  老北京被拆掉的当然不止城墙和城门,而拆除古建筑的行为也不是建国初期的「专利」。1985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仪门被拆除,这里曾在同治年间设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国家机构」命运如此,宗教庙宇也都没能幸免,庆寿寺双塔、天桥礼拜寺等地标性宗教建筑都没能得到各自神明的庇护而难逃一毁。

image.png

  位于河南开封的二曾祠规模宏大,建于1893年,是当时的河东河道总督许振玮为纪念其乡试恩师曾国藩而建。祠内祭祀着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二人,因此得名「二曾祠」。这里有着「一步一景」的美誉,慈禧当年从西安回銮北京时途经开封,曾在这里设宴招待过外国使节。二曾祠在文革年间被毁。

  离北京不远的沧州也有两座远近闻名的古建筑在上世纪50-70年代被毁。水月寺曾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是京、津、冀、鲁的文化活动中心,曾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之美誉。闻远楼俗称「鼓楼」,却是一座钟楼,重修于光绪年间,楼高七丈,上有巨钟,晨昏叩之,声闻数里。

  从汉代起,四川就因蜀锦而名闻天下,锦官们在这里将织锦工人集中起来管理,因此成都也称「锦官城」,于是才有了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驿」则是一些商人建起的一排排具有川西特色的独门独院老宅,越聚越多便形成了后来的锦官驿古建筑群。可惜的是这里在离我们不算遥远的2003年被全部拆除。

  兰州雷坛河握桥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兰州八景之一「虹桥春涨」中的「虹桥」说的就是这里。1952年,握桥因城市建设被拆除,当时很多地方士绅出面阻拦未果。握桥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构成的美景,更在于它在两岸堤坝插木,挑梁凌空对握,河中无柱,不惧水冲之患,在明朝就能达到这样的造桥技术绝对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被称作「贺城」的淳安古城始建于公元208年,古钱币状精工细琢的「商」字形门廊下,成片的徽氏大宅缘溪而建。另一座被称作「狮城」的遂安古城从唐代开始就有「浙西小天府」之称。这两座古城都曾是徽商的商路枢纽。1959年,两座古城因兴建新安江水库而沉入千岛湖湖底,不知何时能够重见天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